第310章 朱标灭倭国

手机里的大明朝 叫天 2785 字 1个月前

而崇祯位面这边,虽然有朱海军的蝴蝶效应,有些事情改变,但有些事情却也没有改变。

南北太子案,终归是没有发生,这便是朱海军的蝴蝶效应所引发。

还有李自成的大顺军,被满清军队追杀,一败再败,连陕西老巢也丢失了,却是没有改变。

李自成逃亡湖广,打败了左良玉,占据了武昌,本来想顺江而下攻打南京,但是很快被随后追杀的满清军队再次击败,继续往东南方向逃窜,逃入了江西,结果又被追杀的满清军队击败,他不得已,再次逃入湖广。

满清这边,爱新觉罗·多铎带孔有德、耿仲明等明朝降将,从陕西再次进入中原,横扫河南,兵锋所指,当地势力,不管是哪一方的,纷纷投降。整个中原,落入了满清手中。

京师多尔衮闻讯,诏褒多铎功,赐嵌珠佩刀,镀金鞋带,以示嘉奖。

随后,多铎领大军,沿运河南下,开始进攻南京弘光朝。

在原本的历史上,这个时候,左良玉以南京这边的太子案为借口,领兵南下清君侧。为此,南京弘光帝这边,不管满清军队已经南下,而是调史可法和黄得功等人立刻西进,阻挡左良玉所部。

在这个位面上,虽然没有南北太子案的发生,但是左良玉失去了武昌的地盘,便一样找了借口,领兵清君侧。

南京弘光帝这边,也如同历史上一样,完全无视满清军队已经南下,立刻调史可法和黄得功等人西进,阻拦左良玉进攻南京。

收到这个旨意之后,史可法犹豫了,考虑再三之后,他便通过对讲机联系了崇祯皇帝,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如今诸事多有变化,微臣当心领兵西征的话,便可能会来不及赶回扬州了,微臣该如何是好?完毕。”

原本的历史上,黄得功西进,联合其他军队,一战就打败了左良玉号称的百万大军。并且左良玉也正好病死,就解了左良玉所部对南京的威胁。

然后,史可法就匆匆赶回扬州,抽调人马防守扬州。但是,比如黄得功这样的将领,就来不及赶回扬州这边,实际上增援扬州的军队也很少。

如今有了蝴蝶效应,万一有个变化的话。真有可能被史可法说对,他来不及赶回扬州的话,之前的计划就都没法实施了。

崇祯皇帝其实真不在意弘光帝这边怎么样,他在意的是南京这一边的太子案,因为这可能涉及到他儿子。

可是,如今已经到了左良玉都领兵要清君侧了,但是南京这边的太子案还是没有消息,他就知道,估计是因为蝴蝶效应,所以就没这回事了。

既然如此,他也就不管了,便对史可法吩咐道:“如此,朕给卿一个名单,不管他们愿意不愿意,卿都把他们一起带来登州府。”

随后,崇祯皇帝这边就把一份更详细的名单,就是不会投降满清,是会为明朝战死殉国的名单,给了史可法这边。

于是,史可法先暗中通知了上一次一起觐见崇祯皇帝的文官武将,然后尽量收拢船只,再按照崇祯皇帝所给名单上,不管愿不愿意,都带到了船上,大概一万人左右,坐船沿长江出海而去。

历史上,高家军邢氏母子率三千亲兵奔赴泰州,瓜洲营地的高家军则渡江南下,以舟船载辎重、妇女南向。结果郑鸿逵发炮射击高家军,郑家水师出战并掠夺一千匹马、二百余艘船。然后向南京报捷,让南京很是高兴了一阵。

不过这一次,镇守长江口的郑鸿逵,看到是史可法的旗号,便没敢阻拦。

史可法领了部分兵力出海,顿时就引发了南京的震动。但是朝堂上不少人却是为之叫好,碍眼的人总算是走了。

甚至可以说,史可法的离去,还没有黄得功跟着走,更让南京这边心疼。

崇祯十八年的上半年,真的是风云突变的一年,犹如崇祯十七年时一样。

南京弘光朝这边,面临上游左良玉所部的威胁,下游满清军队沿着运河南下进攻,所谓的东林党和阉党却继续吵成一团。

马士英这边,要调军拦住左良玉所部,因为左良玉喊出的清君侧,就是要清马士英他们。而东林党人那边,则故意和马士英对着干,说扬州防御薄弱,千万不能失守。这不是说他们有多重视满清军队,而是他们就不怕左良玉沿江而下。

历史在这里,发生了很大的偏转。

朝堂上的争吵,耽搁了时机。

满清军队,南下非常顺利,能为大明朝死战殉国的文官武将,都被史可法带走,剩下的那些,自然是闻风而降满清。以至于满清军队,比历史上还要早,便占领了扬州,兵锋达到长江边上。

左良玉所部,也是顺着长江东进,这一次,并没有受到黄得功的阻击,顺利到达了应天府。

南京城这边,顿时乱成了一锅粥。朝堂上开始争吵迁都,有说迁到临安,至少临安是个福地,说不定还能像前宋一样再延个几百年;但是也有的说,迁往广东更好,那里更安全。

还没等他们商议出什么结果,一个又一个重要的消息便传到了南京。

先是左良玉所部遇到满清军队之后,几乎没有抵抗就投降了;然后是郑鸿逵所领的长江水师,面对满清军队沿着运河一路搜罗来的小船,却没有一点抵抗意志,只是对峙了一天,就趁着夜幕降临跑了!

本来五月十五,多铎领大军到达南京城下的。但是在这个位面上,多铎提前了一个月左右,四月二十五日,便抵达了南京城下。

其他的,就和历史上差不多。魏国公徐允爵,保国公张国弼,隆平侯张拱日等等一大堆明朝勋贵并文武官员开门投降,弘光帝则先一步偷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