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裁员的后果

被山西军队击退的王嘉胤,在卢先生的精心谋划下,将起义军悄然部署在了雄伟险峻的黄龙山中。随后,这支起义军如同一股汹涌的洪流,先后对延安、庆阳两府发起了猛烈的袭击。他们以雷霆之势杀入城中,将那些官绅地主毫不留情地杀了个遍。抢夺了大量的粮食,搜刮了无数珍贵的珠宝,然后迅速撤退,如同旋风一般,来得突然,去得也迅速。

洪承畴在接到这个惊人消息的时候,差点被气得吐血。他原本以为这波起义军已经去了山西暂时能消停一段时间,因此并未太过在意。可万万没想到,他们竟然杀了一个回马枪,这搞的他措手不及。

等到他得到消息的时候,已然太晚了,两府的所有官员也被屠杀得一干二净。洪承畴心中满是诧异,在他的印象中,以前的王嘉胤一般只会杀掉一个领头之人以及那些不配合的官员乡绅,没想到如今竟然做得如此决绝。他自然不可能知道,这一切都是卢先生和曹龙这两人在背后怂恿的结果。

洪承畴深知崇祯皇帝是一个猜忌之人,只要犯了一点错误,会毫不留情地将人撤职。这连着丢了两府的重大事件,肯定是不能如实上报的,否则自己必然难逃崇祯的责罚。

于是,他换了个思路。在他的奏折中,起义军凶猛来袭,两府的官员们感念皇恩浩荡,毅然决定出城迎战,结果全军覆没。而他自己则早一步得到消息,成功在城破之时带人赶了过来,最终拼死守住了两府的城池,没有被义军攻破。

崇祯皇帝得到这边的上奏的时候,心中满是诧异。两府这么多如此忠勇之人,在史书上竟然没有留下一个字,实在是悲哀,崇祯不禁为这些人感到不值。

可到了第二天,密阁真实消息的传来让崇祯皇帝瞬间无语至极。感情这洪承畴谎报军情啊,害得自己白白浪费了感情。不过思考了一会,他也就明白了,这洪承畴肯定是怕自己怪罪于他才这样汇报的。

最后,崇祯皇帝也没戳穿,在回复的时候还将洪承畴狠狠夸奖了一番,称他是大明的救世主。洪承畴到回信,老脸一红,心中暗暗决定还是得干点实事来弥补一下自己的尴尬。

崇祯三年十月中旬,经过一番摸索,洪承畴终于摸清楚了王嘉胤带领的起义军就藏在那神秘的黄龙山之中。随即,他调动了整个陕西的军队,对王嘉胤部展开了大规模的围剿。

到了十月下旬,崇祯皇帝的案头竟然出现了洪承畴兵败的消息,这可把崇祯皇帝吓了一跳。在历史记载中,洪承畴前期根本没有兵败的记载啊。难道起义军已经不受控制了吗?若是如此,那自己缓缓发展的计划就得泡汤了啊。

崇祯皇帝揪心了整整一天,到了晚上的时候,密阁的消息传了回来。原来,王嘉胤的起义军里面,有一部分竟然是以前的锦衣卫、西厂、东厂之人。这些人被崇祯皇帝裁掉以后,失去了经济来源,最后无奈投靠到了王嘉胤的义军之中。在这次围剿的时候,这些人突然发力,靠着人多的优势,一举击溃了洪承畴的明军。崇祯皇帝顿时又是一阵无语,感情这洪承畴兵败是因为自己啊。这裁员裁到大动脉的苦果果然还得是自己这个发起者吃了。

当天,崇祯皇帝给密阁回信,要求他们里应外合,务必在下次明军攻击之时战败。给洪承畴的回信就比较复杂了,首先是肯定了洪承畴以前的功绩,然后安慰了这位明末狠人,表示自己不会怪罪于他。最后告诉他,有朝廷给他撑腰,不要怕。不久会派遣孙传庭、左良玉率兵支援于他,让他不要气馁,再接再厉下次一定能将躲在黄龙山的义军全部消灭。

一直等到了十一月初,孙传庭和左良玉各自带着三万兵马,日夜兼程,终于赶到了黄龙山与洪承畴汇合。

这个时候,义军也没有撤退,主要是因为人太多,洪承畴上次虽然败了,但实际并没有伤到他的根本。最近他一直派人在监视着这里。虽然自己人数没有义军多,但跟在他们屁股后面掩杀一番没有什么问题的。义军这边因为上次的胜利正得意呢,而且仗着这黄龙山的地形,他们觉得自己还是能守一守。

洪承畴,左良玉,孙传庭三人很快制定了作战计划,休整两日之后,再一次开始了剿灭黄龙山义军之战。

这场战斗持续了十几天,激烈而残酷。到了十二月中旬的时候,好消息终于传来,黄龙山的义军已经被击溃。十几万的义军最后只有几万人突围出去,向着陕东南方向仓皇逃走。

最提振士气的就是义军的头领王嘉胤,在乱军中被斩杀了。这一次,洪承畴终于扬眉吐气了,他也终于松了口气,自己这回可以给崇祯一个满意的答复了。

这股义军是陕西这个时候最大的义军,既然已经被剿的差不多了,那二人就带兵返回各自的地区,剩下陕西的其他的小股子义军洪承畴自己慢慢剿灭即可。

逃跑的义军这边,主力人员竟然没有死几个。王自用、高迎祥、李自成、卢象升、曹龙,都奇迹般的活了下来。所有人都没有深入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这时候,就得靠着资历最老的王自用镇场子了。果然,他也不负众望,很快就召集起了逃跑出来的义军,共四万人。

他们继续向着东南逃跑,好家伙,这一下子就把王嘉胤好不容易攒的家底抖搂出去一大半。四万多人头也不回地跑到了河南境内,才觉得安稳起来,也不敢冒头了,直接躲了起来。

消息传回朝廷,崇祯皇帝松了口气。这起义军发展的也太快了,照这个发展进度,估计自己也撑不了那十七年啊。崇祯皇帝心中忧虑,就是不知道山西的新军能不能提前形成战斗力,以应对这日益严峻的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