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集《楞严经修学应用》

楞严经修学应用 妙音0 5122 字 1个月前

《修学应用》。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在家菩萨,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放掌。

我们这次的主题,就是有关《楞严经》在我们日常修行上的应用。在讲这个内涵之前,我们必须把《楞严经》在整个大乘佛教的定位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佛教的修行是有一定次第的,不是说成佛之道是马上成就的,它是有一个阶梯一个阶梯上去的。在古德对大乘佛法的判教,是把大乘佛法分成三个主要的次第。

第一个就是安乐道。我们最初修学佛法的时候是仰仗过去的善根,我们看到三宝起欢喜心,从皈依三宝、深信业果开始勉强自己断恶修善。所以我们刚开始的修学主要的思想就是一种善业的修学,我们告诉自己不能去造恶,勉强自己去造善,所以我们的心是以善业为主。那么从善业的修学当中,慢慢地去创造一个来生安乐的果报,在生命当中慢慢地去创造来生的安乐。

但是这样的安乐道有一个问题,在《楞严经》上说,我们依止一种善念,这个善念是怎么样?是向外攀缘的、是向外追求的。所以我们在修学善业的时候,我们有两种过失,第一个不得自在,因为你要去布施、持戒、忍辱,你要假借外在环境的具足,如果没有好的环境我们就没有办法去造作善业了。所以在整个修学当中,完全不能够操之在我的,因为你心随境转。所以我们会觉得外境不断地变化,你看昨天的因缘跟今天的不同,今天跟明天不同。所以当我们在修学善业的时候,我们的心是躁动不安、不安稳性的,就不得自在。

第二个,你的心不得圆满。因为当我们的心开始住在外境的时候,它是产生对立的。我们帮助了某甲,我们就忽略了某乙。所以这个善业的修行它的两大过失,第一个不得自在,第二个不得圆满。

第二个解脱道。所以我们刚开始从业力的修学中的安乐道慢慢提升到第二个阶段叫作解脱道。解脱道的根本思想就是,你要从一个善念、一个慈善的心提升到一个觉悟的心,你必须要有一种智慧的观照。这个观照不是向外观照,是向内观照你的内心的一念清净心,何其自性本自清净。我们以前在修学善业的时候,心中是没有家的感觉了,一直整天向外攀缘,所以我们会躁动不安。到了解脱道的时候,我们的心是向内安住的,依一念的清净的不生灭心来面对人生的因缘。这个时候外面的因缘怎么变化,你心是不动的。

所以从一个善业的修学要转成一种清净心的修学,就是开始慢慢慢慢,我们不但是创造来生的安乐而已,我们开始去熄灭生死的轮回,因为你心不动,生死的业力慢慢慢慢就消失掉了。因为生死是攀缘心带动的,你心一定要动,你才会有生死的。所以我们从一种躁动不安的心转成一种清净的寂静的心,这个时候生死的十二因缘开始逆转,我们以前是顺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生老病死,那么这个时候开始无明灭则行灭,乃至于生老病死灭。所以我们慢慢慢慢地从善业的修学而转成一种清净心的修学,就是我们一般说的从安乐道到解脱道。

第三个阶段,从解脱道再提升为菩提道,除了一念的清净心的观照,再加上我们菩萨大悲的愿力跟善巧方便,广度众生。从清净心当中再升为菩提心,这个就是慈悲心的问题、善巧方便的问题了。所以整个大乘佛教我们是分成安乐道、解脱道跟菩提道这三个重点。

身为《楞严经》它的主要思想是在第二个,就是解脱道。我们透过本经的修学,会让一个躁动不安的心找到一个安稳的家,把心带回家。三界是不安稳的。我相信每一个人到了这个年龄,你会感觉到生命是变化的,我们是活在一个动态的生命,我们很难去抓住某一个东西,包括某一个人,包括某一件事情,我们会看到今天跟昨天是有差异的,我们也可以预测今天跟明天一定不同。

那么在整个生灭变化的三界当中,我们如何找到一个自己内心安住的家?这个是本经的修学重点——菩萨云何应住?从安住当中才来谈到菩萨的调伏其心。所以说本经的一个重点就是从安乐道到解脱道。那么当然,如果我们《楞严经》安定了,那你有因缘学《法华经》跟《华严经》,广泛地说明菩萨道的善巧跟大悲,那就从解脱道又提升到菩提道。所以本经的定位主要是发明一个菩萨的解脱道的修学内涵。

好,我们看经文。《修学应用》基本上分成六个主题,把整个《楞严经》的结构分成六篇,我们分成六个次第来跟大家研究。

第一个就是我们这次的主题叫《正见篇》。《正见篇》就是探讨一个大乘菩萨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你应该用什么样的思想跟智慧来观察你的人生,培养一个菩萨的正知见,这第一个。

第二个是《发心篇》。我们在行动之前一定是有一个愿力,菩萨应该怎么去发心,这个愿力才会坚固,才会圆满?这个是从《楞严经》的角度来探讨发心的问题。

第三个是止观。这个《止观篇》我们会讲到本经的二十五圆通,我们会摘录几个代表性的来讨论我们怎么真实地去回光返照,去正念真如,去把心带回家,这个是《止观篇》。

第四《念佛篇》。整个《楞严经》的正念真如的思想怎么应用到念佛上去,去达到临终的正念?这个是第四个主题《念佛篇》。

第五个《持戒篇》。菩萨的戒法是广泛的八万四千法门,我们在断恶修善度众生的时候,从《楞严经》菩萨是怎么样来安住,怎么样来调伏?这三个都是偏重在修行上,止观、念佛、持戒就是修行。

第六个《破障篇》就是说,当我们开始把心带回家的时候,我们的妄想会产生一定的反弹,包括外在的鬼神的障碍,包括我们内心的烦恼障,因为你那个时候真妄交攻。那么遇到障碍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来面对?从《楞严经》的角度,我们应该用怎么样的心态来面对所有的外障跟内障,这个是《破障篇》。

也就是说,甲一、甲二的正见、发心是整个大乘的道前基础,菩提心跟空正见,这个道前基础。三、四、五是整个菩萨的修学法门,菩萨的戒定慧跟菩萨的念佛。第六个就是当我们开始正式修行的时候,我们产生一定的正念,那么跟过去的妄想接触的时候,真妄交攻的时候,把妄想逼出来、把烦恼逼出来的时候,菩萨应该怎么去面对这个障碍的问题,破障。这个是我们把它分成六科,来跟大家讨论这部《楞严经》。

好,首先我们看第一个《正见篇》,看讲义的第二面。这个《正见篇》总共有三段,第一个是前言,第二个是正文,第三个结劝。前言当中我们先有两段,第一个为何建立正见,第二个如何建立正见。

就是说,我们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为什么要建立正见呢?我们就去修就好了吗?你该布施就去布施,该持戒就持戒,该忍辱就忍辱,为什么要先建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呢?这个道理在哪里?我们先探讨建立正见的重要性。这以下有一段蕅益大师的开示,我们先合掌把它念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