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几乎整个朝廷的人都对这场剿匪充满信心时,只有李艾对此并不乐观。他深知这场战争的复杂性,并指出了其中的关键问题。首先,虽然有三万加上三万的军队,但他们被分成了两个独立的队伍。这样的分裂意味着他们缺乏统一的指挥系统,军令难以有效传达,容易导致混乱和失误。此外,这些年来,中原内地的士兵们生活安逸,早已习惯了和平时期的生活,他们被称为“士兵”只是名义上的。与刚刚兴起的梁山相比,这些士兵们长期缺乏训练,纪律松弛,士气低落。其次,这位兵部侍郎到底有多大的本事和能耐呢?先不讨论他是否曾经带兵打仗,单就外行指导内行这一点来说,就已经注定了他要倒霉的结局。毕竟,军事领域需要专业知识和经验,而不是仅凭一腔热血就能取胜。
最后,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骄兵必败。后世的伟大人物曾说过:“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然而,这位兵部侍郎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他虽然在战略上重视敌人,将他们描述得无比强大,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功绩;但在实际操作中,他却轻视敌人,认为他们不过是一群流氓土匪,只要天兵一到,自然会土崩瓦解。这种轻敌的态度导致他对战争的复杂性和困难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最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综合以上四个方面来看,李艾认为,就算仅仅从表面实力来判断,兵部侍郎也必然会失败。
然而,这些结论和观点都是李艾在深入研读了《卫公兵法》之后才得出的。至于其他经典着作如姜子牙所着的《六韬》以及吕不韦所着的《吕氏春秋》等,还有像《孙子兵法》、《太白阴经》这样的军事典籍,李艾也都一一拜读过。但相比之下,他最钟爱的始终是《卫公兵法》。这其中的缘由在于李艾从未亲自带兵上过战场,而《卫公兵法》对于军队的后勤保障、将领的指挥策略以及对地形的运用等方面都有着详细的描述和分析。通过阅读这部兵法,李艾虽然无法成为像李靖那样杰出的军事家,但至少可以在领兵作战时做到稳健保守,避免冒险突进,从而在消耗战中保持优势。
当兵部侍郎踏上征程时,朝廷并没有给予太多关注,甚至连百官送行这样的仪式都没有举行。对于这场剿匪行动,朝廷认为没有必要让整个城市都知道。毕竟,这位兵部侍郎在朝中有人脉关系,所以他得到了充分的支持和资源供应。无论是钱财还是人力,只要他提出要求,朝廷都会满足。如果在这样的条件下还不能完成任务,那么他真的应该感到羞愧并自我反省。因此,朝廷对这次剿匪充满了胜利的信心,并启动了剿匪行动。然而,从朝廷决定剿灭梁山开始,到粮草运送到大名府,再到军队在大名府集结、休整并开赴前线,总共花费了半年多的时间。李艾看着这惊人的效率,心中暗自思忖着,看来梁山早就已经在那边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然而,这些与他并无太大关系,他所关心的只有四富村的发展。他决心全力以赴地投入到钢铁冶炼技术的改进和怀表工艺的提升之中。
对于火药和火枪,他深知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探索。毕竟,要想制造出威力强大的武器,必须深入了解火药的配方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火力。而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和努力去钻研。但无论如何,李艾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取得突破,让四富村走向繁荣富强之路。
然而,就在这半年间,贾政的确再次获得了晋升,被任命为山西布政司粮道,负责此次剿匪所需粮食的筹备工作。对于贾政的升职,整个贾府都沉浸在喜悦之中,可以说是欢天喜地。在他们看来,这无疑是皇帝对贾政重新启用的表现。于是,贾家子弟们又开始悄悄抬起头来,恢复了往日的自信与骄傲。
相比之下,旁支的人则显得有些蠢蠢欲动,似乎想趁机攀附贾家的权贵地位。但贾家的主脉却相对低调许多,他们深知自己的身份地位已经足够稳固,无需过分张扬。
首先,贾宝玉和妙玉结婚后,生活发生了一些变化。由于妙玉的影响,贾宝玉变得更加清新脱俗,仿佛逐渐向贾敬的方向发展。而袭人和沈六娘作为贾宝玉的妾室,她们的职责主要是照顾贾宝玉的日常生活起居,如穿衣吃饭等。至于读书和参加科举考试这类事情,她们也只能偶尔劝说一下,但当看到贾宝玉面露烦躁之色时,便不再敢多言。毕竟,贾宝玉的性格较为随性,不喜欢受到过多的约束。而沈六娘这边,因为立太子的时候大赦天下,她的父母得以回到顺天府。然而,他们看到女儿如今给别人做妾室,并未按照婚约嫁人,心中虽有不满,但也并未过多责备。毕竟,他们深知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已经大不如前,无法再对女儿的婚姻大事指手画脚。
小主,
尽管如此,沈父还是觉得有些愧疚,尤其是对于原来的亲家。于是,他决定亲自登门拜访,向对方表示歉意。尽管这段时间发生了太多事情,但他仍希望能够维护两家之间的关系,毕竟能结成儿女亲家的多少都有些交情,很多事情只能说造化弄人。
在这次拜访中,沈父坦诚地向亲家表达了自己的歉意,并表示愿意承担责任。他解释道,虽然现在的情况有些尴尬。
对此冯家也表示理解,这个时候冯家公子,已经取了冯父同僚的女儿,一家人过得也比较和睦,对于以前的恩恩怨怨也就过去了,沈父还在冯家吃了一顿饭,留下些礼物就找了一个住的地方。
可是天下就是这样,无巧不成书,王熙凤帮忙给安排住的地方,正式李纨和贾兰所居住的旁边,由于双方没有正式认识,暂时也不知道谁是谁,如果知道了那肯定又是另外一番事情。
时光荏苒,贾兰离开贾府已有四五年之久。这些年里,他几乎每年都参加科举考试,但至今仍未能跨过秀才这道坎儿。事实上,贾兰无法通过秀才考试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当年李艾参加秀才考试时,不仅有朱老师和贾雨村出题并帮他刷题,而且还专门辅导他如何应对考试。然而,贾兰跟随贾代儒学习时,却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埋头苦学,对刷题毫无概念。要知道,贾代儒本人也不过是个童生,对于科举考试的门道自然不甚了解。因此,贾兰在科举之路上屡屡受挫也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贾府里的人对于这些门道简直就是一窍不通,完全不了解其中的弯弯绕绕。而另一边朝廷中的那些文臣们更是对贾家这种勋贵不屑一顾。在他们眼中,贾家只不过是依靠着祖先的功绩过活,坐吃山空罢了。他们认为贾家的子弟都是些无能之辈,只会挥霍祖宗留下来的财富,毫无作为。与他们这些通过刻苦学习、努力奋斗才爬上高位的人相比,贾家简直就是一群扶不起的阿斗。在他们心中,贾家的存在只是一种历史遗留问题,迟早会被时代所淘汰。
这也是为什么,李艾比林如海混得好的原因,林如海取了勋贵的女儿在文官眼里不过是勋贵的上门女婿,而李艾娶了林如海的女儿,娶了勋贵的女儿做妾室这是给文官集团长脸,所以即使李艾做的有些过了,但是文官集团还是比较接纳李艾的。
故此李艾在提升过程中,虽然触发了大家的利益,但也可以理解为文化人的铮铮铁骨,所以李艾基本上每三年升级一级,除了皇帝的提拔,众位大臣没有极力反对也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