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腊月廿三26

“家国存亡之际,以于忠肃公为首的主战派当仁不让地站了出来,勇挑大梁,用实际行动狠狠打脸一众碌碌无为的昏官。于忠肃公临危受命,力排众议,痛斥怯战派,高喊‘社稷为重,君为轻’,拥立郕王为新帝,调集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和南直隶沿海备倭军,以及江北和北直隶各府的运粮军驰援,并重新任用从土木堡逃回的残兵败将,这样七拼八凑出了二十万杂牌军,以抗衡风头正盛的瓦剌骑步混合的十三万精锐之师!在他的运筹帷幄之下,各路兵将依托雄城高墙,进退有据,经过多番血战,连战连捷,何其畅快,杀得瓦剌大军丢盔弃甲、落荒而逃,从而化解一场泼天危机,令皇朝转危为安!于忠肃公虽是一介文臣,却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纵观本朝文臣领兵,想来唯有‘圣贤’阳明先生能与之媲美,文可提笔安天下,武可上马定乾坤,真真是文韬武略!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壮哉!”遥想于谦当年扭转乾坤的惊世壮举,公冶世英侃侃而谈,说得兴起忘却了寒冷,忽略了震惊、恐惧、痛心、愤怒和自身迫在眉睫的危机,既有神往崇拜,亦有失落黯然。

“土木堡之变和京师保卫战都是老黄历了,距今都快一百年了吧,当年那些个风云人物的坟头草怕是都比咱们要高了,皇帝老爷都换了好几个了,至于当官的更是不知道换了多少茬了!”东方燕全无听人讲故事的心思,换做别人早就不耐烦地打断了,“世英哥哥你干嘛在这个时候突然提起这档子陈芝麻烂谷子的陈年往事?”

公冶世英道:“先以黄岗梁之役激化中原武林同无为教的似海深仇;再以深庭宫变中心开花,扰乱朝局,迫使皇帝乱中出错,下达一系列自毁长城的政令,弄得人心惶惶;又以佛门大会为籍口、无为教为诱饵,吸引数以十万计的各方人士齐聚潭柘山;然后用一种旁人不知道的法子将血毒融入雪中,荼毒生灵……”捏了捏眉心,叹了口气,接着说道:“小爷我大胆推测,接下来便是催动血毒人直捣京师!莫说是数以十万计的各方武人,便是十万只发了疯的鹅一齐扑向京城,也够皇帝头痛的了!京师乱事一起,不论能造成何种程度的打击,边关守军势必会大受影响,人心浮动。近来频频袭扰边关的鞑子八成就是在等这个时机,趁势亮出真章,抓住某个点,一击即中,兵锋直逼京师。如此一来,其结果最轻也是国本动摇。啧啧啧啧啧,真是厉害啊!一环紧扣一环,而每一环都是牵涉广泛、复杂繁琐、震惊寰宇的大招,抛开冷血无情的恶毒心肠不说,光是这份算无遗策的智谋,古今罕见,便是史上那几位屈指可数的顶有名的智者,也不外如是了吧。”捧着头,按着太阳穴,稍作停顿,愁眉续道:“对此,也不知当今皇帝是否有所预见,又会如何应对?当年的祸乱尚有于忠肃公来力挽狂澜,今次的祸乱又有谁人能做这挺身而出的救世主?”

留彦清稍作沉吟,并不完全认同公冶世英的这套说法,质疑道:“且不说这场红雪是否真是人为,照你这么说,墨烟海应该把这场红雪直接施放在汇聚当朝所有要员的京城,或者是重兵屯守的边关重镇,何必舍近求远,绕这么大一个圈,还把无辜的天下佛门和万千豪杰牵扯进来,徒添许多无谓的杀戮?还有,古往今来试图颠覆朝廷者,其目的无非是想取而代之,可无论是先前的黄岗梁之役,还是眼下这场丧心病狂的红雪,均是人神共愤的滔天罪孽,招来的只会是全天下人的仇视,人人得而诛之、争相唾弃。说句大不敬的话,就算他墨烟海的阴谋得逞,推翻了当今的朝廷,又如何能够李代桃僵?这么简单的道理,凭墨烟海的脑子没理由想不到。”

公冶世英认真聆听了留彦清的一番话,一时想不出反驳的话,缄口沉默,脑子里没来由地冒出一个自己都觉得离谱的设想,正欲开口,屋外传来荡人心魄的吼叫声和杂乱无章的乒乓声。四人不由一激灵,急忙起身,透过门窗缝向外张望,见多名血毒人自院墙攀爬而入。四人倒吸凉气,面面相觑,不由自主地出现手脚发软、胸口发闷、头皮发麻等多种生理反应。

然情况并不止于此,房顶也传来了踩踏声。

……

萧正阳、沐炑、留心言、留远等人仗义援手,救下了很多人,终究还是放心不下公冶世英四人,商议之后,决定深入留家私宅。用上所有能够利用的东西,将浑身上下包裹的严严实实,只留一双眼睛在外,从红雪外围绕道至距留家私宅直线距离最近的地方。凝重地望着密密麻麻的血毒人和洋洋洒洒的红雪,交相深深对视,重重点头,齐齐冲锋。

陈城丈和张城云是同为师从重云子的师兄弟,自小一块儿长大,志趣相投,向来要好,好到共穿一条裤子,情同手足。

亲睹师弟遭分尸惨死,陈城丈痛心疾首、切齿捶胸,加之有伤在身,大口呕血。灰败空洞的双眼死死盯着如山洪泛滥般恣意狂乱的血毒人从潭柘山上向四面八方奔腾而下,一幕幕应接不暇、无从计数的恶斗比之黄岗梁上更为惨烈冷酷,不断滋养着心底最深处的那份恶念,罪恶之门洞开,积淀多年的消极负面情绪全面爆发。枯竭的丹田气海蓦然一痛,自行生出一股火辣的异种真气,起先细小如山间涓流,流转间缓缓壮大,从林间溪流,到绕村沮流,再到环城河流,继而化作裂土江流,终成汪洋沧海,凶猛地散入周身诸脉百穴之中,三华全乱,周天动摇,像是在破坏,又像在重铸。

“家国存亡之际,以于忠肃公为首的主战派当仁不让地站了出来,勇挑大梁,用实际行动狠狠打脸一众碌碌无为的昏官。于忠肃公临危受命,力排众议,痛斥怯战派,高喊‘社稷为重,君为轻’,拥立郕王为新帝,调集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和南直隶沿海备倭军,以及江北和北直隶各府的运粮军驰援,并重新任用从土木堡逃回的残兵败将,这样七拼八凑出了二十万杂牌军,以抗衡风头正盛的瓦剌骑步混合的十三万精锐之师!在他的运筹帷幄之下,各路兵将依托雄城高墙,进退有据,经过多番血战,连战连捷,何其畅快,杀得瓦剌大军丢盔弃甲、落荒而逃,从而化解一场泼天危机,令皇朝转危为安!于忠肃公虽是一介文臣,却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纵观本朝文臣领兵,想来唯有‘圣贤’阳明先生能与之媲美,文可提笔安天下,武可上马定乾坤,真真是文韬武略!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壮哉!”遥想于谦当年扭转乾坤的惊世壮举,公冶世英侃侃而谈,说得兴起忘却了寒冷,忽略了震惊、恐惧、痛心、愤怒和自身迫在眉睫的危机,既有神往崇拜,亦有失落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