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到松山堡的距离超过一百里,大军行动非常谨慎。
宁远总兵刘继虎率领的前锋,与策应总兵祖大寿的部队之间距离不到四十里。
而祖大寿军与中军大部队的距离也不到三十里。
整个大军缓慢前行,但彼此之间都保持着一天的行程距离。
如果是骑兵快速行进,那么只需一个时辰或半个时辰就能到达。
在这片辽阔的辽西土地上,军队如同细流汇聚成江河,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携带着各自的辎重,行进在征途之中。
主力部队之后,是无尽的民夫队伍。
他们驱赶着各式车辆,从驴车到马车,从骡车到人力车,甚至还有骆驼队,形成了一条绵延不绝的物资补给线。
为了确保行军的顺利,前方的敌情每过一个时辰便有一次汇报。
道路上,哨骑和身着青绵布齐腰甲、头戴明盔、挂着令牌、手持令旗的旗牌官们穿梭不息,传递着重要的军令和情报。
……
第二天,前锋部队已经越过了高桥堡。
而策应部队也通过了塔山堡。
在前行的过程中,他们遭遇了建虏的哨探阻击和骚扰。
但都被前锋大军所击溃,取得了斩首十余级的战果。
宁远总兵刘继虎传来的报告中提到,建虏有一部镶红旗和镶白旗约有万人,以及数千名披甲奴,正全力攻击杏山城堡。
杏山的守将紧急向前锋求援,形势十分危急。
报告中还特别指出,并未发现攻城的敌军携带红夷炮车。
中军做出了回应,如果建虏的披甲奴确实只有数千人,那么可以派遣援军前往杏山支援。
同时,必须广泛部署哨骑,以防止建虏在杏山周围设下伏兵。
刘继虎统领的前锋部队规模宏大,约有万人之众。
其中精锐的正兵营骑兵就占据了三千五百之数。
这支骑兵部队以传统的冷兵器为主,装备有马槊、镗钯、骑枪、刀棍等利器。
而在热兵器的运用上,他们偏好使用三眼铳。
这种火器在铳身外加装了尖刺,形似狼牙棒。
对于身披重甲的敌人来说,其威力甚至超过了普通的刀棍。
此外,刘继虎麾下还有两个车营。
人数在两千至三千之间,共有战车两百辆。
每辆战车配备二十名士兵。
这些战车采用二轮轻车的设计,前方设有防御盾牌。
下装有多根长枪,用以抵御战马的冲击。
车上则装备了大量的火箭和佛狼机等火器,增强了远程打击的能力。
辽东旧将特别偏爱使用百子铳。
这种火器类似于大号的虎蹲炮,内部装填有数百枚铅子,射程可达一百五十步,即便是厚实的硬板或甲胄也难以抵挡其威力。
因此,在刘继虎的车营中,百子铳的数量相当可观。
除了炮手之外,随车的铳手以往多使用火箭和三眼铳等武器。
而鸟铳的使用相对较少。
然而,自从刘继虎分配到了一千杆精工制作的青牙军火铳,以及大量的威劲子药后。
车营中的火铳手数量大幅增加。
刘继虎本人武艺高强,无论是马背上的战斗还是地面作战,都非常勇猛。
他能够左右开弓,连续射出多支箭矢,有着非凡的悍勇。
在中军传来允许救援的指令后.
刘继虎毫不犹豫地做出了救援杏山堡的决定。
令人欣慰的是,他的部下们也普遍倾向于救援行动.
因为他们的家属多居住在松杏地区,而且近期行军途中成功驱逐了不少建虏的哨骑。
加之中军大部队的临近,这些因素都给了他们不少勇气和决心。
更让刘继虎感到鼓舞的是。
据情报显示,围攻杏山的敌军仅有万人左右,披甲奴更是不足数千。
相比之下,刘继虎的救援大军加上杏山堡内的守军,总兵力超过一万几千人。
即便不能一举歼灭敌军,至少也能够稳定局势。
因此,全军上下都怀着立功的渴望。
在刘继虎的一声令下,大军如潮水般涌动,向着杏山堡疾驰而去。
从高桥到杏山的距离不过二十多里,沿途多为平坦的平原和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