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2章 蛟

大明锦衣 逐日武士 3273 字 9天前

士绅们很厌恶的扫了这队锦衣卫一眼,但是却没有驱赶他们。因为他们没资格的同时,也很想体会一下在锦衣卫面前取胜的感觉!只是这个可恶的百户,脸上的笑容分外的让人心烦!

这时县令上前拱手说道:“张天师,徐真人,两位辛苦了!只是不知两位可是仔细观摩龙脉了?”

周围百姓听到县令这么问,都屏住呼吸等待张天师的回答。张天师一甩拂尘说道:“这是自然!我大明龙脉蓬勃有力,可保佑大明国祚绵延!”

县令和士绅们一听这话快速的交换了一个眼神,心中都是一阵暗喜!原本他们还担心张天师会出什么幺蛾子,却没想到他居然也承认这里有龙脉!难道是被徐道人说服了不成?

而百姓们听到张天师的话也是一阵欢腾!自己家的脚下有龙脉呀,这是保佑家族绵延万世的好消息啊!回去就告诉家里人,房子地无论如何也不能卖了,要世世代代的传下去!

县令刻意等到百姓的喧哗声停止才大声说道:“那么张天师,这铁路……”

百姓们听到县令的问话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儿,都瞪大眼睛想听一个答案!这时张天师用力的一甩拂尘说道:“修!当然要修!而且一定要尽快修好才行!”

县令和几位士绅听到这话之后就是一愣!这和原先预定的计划不一样啊!而百姓们听到张天师的回答又是一阵喧哗!不对呀,这和徐老神仙说的不一样啊!

不过县令最先反应过来,他上前一步低声说道:“张天师,话不要乱说啊!有些话乱说可是……”

就在这时就听身旁“咔嚓”一声响起,县令听着声音就感觉脖子后面一寒!他急忙扭头看去,原来是那个百户在摆弄自己腰间的绣春刀!刚才发出的那声是他摁开了刀鞘的卡簧,现在他那把绣春刀随时都可以拔出来!想到绣春刀的效果,县令立刻就不言语了!

这时张天师挥挥手示意大家安静下来,然后大声说道:“诸位乡亲们,修铁路不仅不会伤到龙脉,反而对龙脉大有裨益!现在贫道就给大家解释解释!”

他这一说百姓们就都安静下来,想听张天师到底说什么?同时他们也更想知道徐老神仙会怎么说?

这时只听张天师说道:“朝廷直告诉大家修的路叫铁路,你们却不知道,这条路不是普通路,乃是养蛟之用!也就是说,这条铁路乃是一条蛟脉!这条铁路会一直延伸到黄河边上,连通黄河之后蛟脉就可以由河入海!如果是走蛟成功的话,我大明就多了一条龙脉!这下大家都明白了吧?”

你要说龙脉什么的老百姓不懂,可是要提起“走蛟”,大家可都清楚是怎么回事了!因为在民间传说里面类似的事情多得多,也有很多所谓的“走蛟”的传说故事!

传说在蛟修炼有成,即将化龙的时候,他们要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引动洪水,沿江入海!只要他顺利入海之后就能化龙!

所以在民间很多跨河的桥下面都会挂一柄铁剑,这柄剑就叫“诛蛟剑”!因为蛟走水入海的时候,经常会引发两岸的洪水泛滥,所以在河道上面的桥下挂一柄“诛蛟剑”,就能有效的防止蛟龙弄水,不怕洪水泛滥!

这时张天师接着说道:“朝廷的计划不仅如此,朝廷还要在黄河和长江之间再修一条铁路,再由长江往南再修一条铁路。还要在另外其他地方一共要修9条铁路!这些铁路全部与江水连接,就是为了养出九条蛟来,争取在其中养出一条新的龙脉!”

百姓们听了又是一阵哗然!新的龙脉啊,听起来就很带劲儿啊!那意思是不是说大明朝就可以稳固的延续下去?而自家的家乡多出一条龙脉来,年年都是风调雨顺!所以他们不由得欣喜若狂起来!

这时张天师继续大声说道:“不过朝廷用这个办法养出龙脉,可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百姓!因为朝廷的龙脉只能有一条,那是五爪金龙!所以这次养出来的龙脉只能是一条白龙!而白龙脉时专门用来养育万民的!有了白龙这条龙脉,民间水旱蝗灾都可以减少,世间再无饥饿之忧!还会减少很多疾病,再无大规模的瘟疫扩散!只不过养成龙脉需要的时间非常久远,这需要百姓们配合才行啊!”

这时人群中的郑清雅已经被张天师说得糊涂了,他下意识的大喊说道:“张天师,不知什么时候新龙脉能成啊?”

张天师听到这声音还以为是自己预先安排好的托,所以他立刻大声说道:“现在修的这条铁路是从山海关直到镇南关的,中间隔着黄河和长江!等到在黄河长江上架桥成功,铁路能够从大桥上直接过河过江,那个时候龙脉就成了!”

可是兴奋的百姓听到这话却都是一阵叹息!想在黄河和长江上架桥,这怎么可能啊?那宽阔的水面岂是人力能够跨越的!

这时张天师再次大声说道:“大家不要担心,武国公已经在想办法设计桥梁了!按武国公的估计,估计在十年内,最多十五年就能将桥架好!到时候大明龙脉一成,天下必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百姓们听到这里又是一阵欢呼,都觉得好事就在眼前!因为10年或者15年的时间对于百姓们来说也并不是一个特别长的时间。

可是就在这时县令用手指着徐道人说道:“徐真人,张天师说的可是和你说的不一样啊,这是到底是怎么回事?”

百姓们一听都楞了!对呀,前几天这老神仙说的还不是这个事儿呢!还说要修铁路会伤了龙脉,和今天张天师说的是完全不一样!那他们两个到底谁说得对呀?

在磨蹭了足够长的时间后,两个人终于从高台上走了下来。他们刚站到人群前面,县令和一群士绅就围拢了过来。但奇怪的是,另外有一队锦衣卫也靠了过来,带队的正是营地当中的那个百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