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中国艺术研究院发布的在“讲话”精神的照耀下百部文艺作品榜单16获奖
艺术鉴赏
戏文赏析
文人雕词琢句的功夫在戏文似乎没有派上用场,这也是地方戏区别于大雅昆曲的标志。如《天仙配》开场,天上的仙女偷窥人间,比之云遮雾绕仙气邈邈的天上,人间“渔、樵、耕、读”的平常日子在女仙们眼中都是饱含诗意的,七位仙女分别对“渔、樵、耕、读”的生活唱出最美的赞叹,即备受读者赞赏的“七女四赞”,“四赞”用语天然,不雕琢,不用典,不古奥,是标准的民歌体,提及民歌,往往会让一般读者产生俚俗的联想,这一段戏文有雅有俗,但创作者在戏文的俗与雅的尺度上颇为讲究,根据人物身份来把握“雅”与“俗”的标准,巧妙地融雅于俗,从而把戏文提升到雅俗共赏的审美层面。
黄梅戏《天仙配》戏文可圈可点之处颇多,传之后世的也多,但传之妇孺之口的要算“满工”一场,这一段戏文脍炙人口,是一首清新质朴的田园牧歌,同时也是传唱海内的爱情二重唱:“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随手摘下花一朵,我与娘子戴发间。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这一段“满工”对唱,戏文的情绪是欢快流畅的。董永卖身为奴,七女洗衣浆衫,一对底层的劳苦大众通过辛勤的劳动,三年长工改为百日,百日期满,得大自由之身,一对相濡以沫风雨同舟的患难夫妇终于回归家园,即将过上男耕女织的美好生活,回归路上,他们自由地歌唱,憧憬美好生活,同时也歌唱他们坚贞的爱情。这一段戏文从黄梅戏戏文的鉴赏层面来说,是民歌也是田园诗。这一段戏文的流传与普及彰显了黄梅戏戏文独有的“花雅兼美”艺术特色,其审美主旨要符合雅俗共赏的审美要求,因此这一段戏文有花,有雅,创作者在“花”与“雅”的把握上颇为考究,戏文格式为生旦对唱,董永是底层劳苦大众,七女为天仙公主,因为出自董永之声口皆为“花”,出自七女之声口相对较“雅”,形成花雅并重,花雅兼美的文学特色。如开篇两句起兴,七女之声口为“树上鸟儿成双对”,显然是典型的“雅”,董永的声口为“绿水青山带笑颜”则为“花”,直白易懂。中间两句,七女声口“你耕田来我织布”,颇为雅化,传承了中国文化里“耕读传家”之家风,而董永声口“我挑水来你浇园”,则是劳动大众的本色。
查看更多
11
天仙配
“唱五更”是地方戏中应用得最多的词曲,最早出自民歌小调,文人雅士喜其泼辣直白直抒胸臆,复嫌其俚俗尘下,故多为地方戏借鉴。黄梅戏《天仙配》戏文的“唱五更”结合剧种特色,俚俗活泼,雅俗杂陈,剔除民间小调“唱五更”的糟粕,而保留了其活泼直白、雅俗杂陈的精华,从而广为唱诵,在黄梅戏戏文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如《织绢》里“唱五更”的戏文,七女为了帮助董永,和傅员外打赌,把一团乱丝织成锦绢,三年长工则改为百日,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仙女终于变起了戏法,召唤天上的姐妹一起来帮忙织绢,她们一边纺织一边唱起了劳动的歌谣,这便是黄梅戏里广为传唱的“唱五更”。从词曲内容的层面,“唱五更”显然是一首情歌,一段单相思,深夜辛勤纺织的女人们听着寒虫的叫声,情意绵绵地误以为是情郎的呼唤,从一更天到五更天,在这寒夜里女人们因为劳作不得休息,而情郎的呼唤也一直陪伴到天亮,她们不由得一阵阵心乱如麻,即便是心乱如麻,还得防备着母亲的严厉盘查,显然家规森严抵不住情歌的诱惑,“老妈妈睡觉许多的啰嗦”,女子心里暗骂母亲的多事和多心。从这段词曲的赏析层面,这段词曲俚俗直白,雅俗杂陈,明写劳动,暗写爱情,但显然不是歌唱七女与董永的爱情,而是一段凡间男女爱情的“补白”。
小主,
黄梅戏《天仙配》戏文注重文学性和赏析性,跳出一般戏文重戏剧性轻文学性的窠臼,是戏剧性与文学性并举,撷取其戏文唱段,或雅或俗,雅俗并重,创作者侧重锤炼词句,从文学的层面挖掘人物内心,从赏析的层面赋予戏文美感,从而形成黄梅戏戏文独特的审美风格和文学特色。6
影改创新
内容创新
影改后的《天仙配》对原有剧本在内容上进行创新,选择那些最具特征性的细节,引导观众展开联想,改变了董永的服饰装扮,穿黑褶子,戴方巾,变成了穷书生打扮。
在戏曲情节及内容上,原来的七仙女是奉玉帝之命下凡匹配百日姻缘,现改为七仙女羡慕人间,由同情董永到爱上了董永,这就使戏剧的主题做到了社会性和情感性的双重升华。
七仙女羡慕人间、同情董永,展示的是人类美好的一面。对董永身份的改变显然符合当时的时代精神,从文化的角度看则是一种人性化的处理。7
唱腔创新
影改后的《天仙配》在唱腔上的创新,体现在运用民间唱腔来表达丰富的情感和复杂的情绪。这些民间唱腔包括“平词”、“彩腔”、“仙腔”、“八板”、“哭腔”等。如在《分别》一场,运用了“仙腔”、“八板”、“哭腔”、“散板”等唱腔。在舞台演绎上,董永昏倒在地,运用的是“彩腔”,与原来的唱腔相比,更适合抒发难舍、悲戚和愤恨的心情,更有利于将复杂情绪表现出来,人物心理变化、音乐节奏的一致性达到了共鸣的效果。在接下来的“你我夫妻多和好,我怎忍心将你丢抛”的唱词中,运用了“彩腔”和“哭腔”将复杂激动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的同时,又以平稳、缠绵的节奏整合上述的音律表达七仙女和董永的夫妻恩爱,将爱情主题进一步深化。
在表达情感上,董永夫妻恩爱的表现不是一般夫妻的黯然销魂,而是恩爱夫妻别离,显得格外让人悲伤哀痛。七仙女若不上天,就会连累董永性命。别离的悲伤,来自天庭的压力、自己的苦衷和对天庭的反抗、对爱人的无限牵挂深深融合在一起,构成情感的快速变化,这里运用“八板”的唱腔,用更快速度的音律表达时间紧急、心情紧张,将撕罗裙咬破手指写血书的情感凝聚到顶点,成功地表现出人物心理和情感方面的变化。
剧中运用民间曲调表达民间最为熟悉、动人的恩爱情感,使情感增添浪漫温馨的色调,加上在舞台布景方面古典艺术的意境创造得天衣无缝,在表演和演员动作上做到人物与情境、舞台布景与表演的协调,以最为简约的艺术符号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和多姿多彩的民间生活图景,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
在《路遇》中,七仙女向董永倾吐爱情,显得生活气息浓郁:“大哥休要泪淋淋,我有一言奉劝君:你好比杨柳遭霜打,小女子我也有伤心事,你我都是苦根生……又谁知亲朋故旧无踪影,天涯沦落叹飘零。”这段唱词采用了“平词”和“彩腔”,平词里面有“起板”、“上下句”、“落板”。“大哥休要泪淋淋”是“起板”,平缓而富于变化,深情而质朴,曲调纡徐旋;后面跟着是“落板”:“你我都是苦根生”,表现七仙女对董永体贴入微,把平缓、纡徐的曲调推向极致;随之而来的是雅化的“彩腔”:“又谁知亲朋故旧无踪影,天涯沦落叹飘零。”这里对老调的雅化,使曲律与悲伤、欢快、慌张等复杂的情感结合在一起,构成多声部共鸣。7
表演艺术与电影画面创新
戏剧片《天仙配》在表演艺术上,将电影艺术与戏曲艺术融为一体,将管弦乐团伴奏用入其中,并吸收和融合了其他戏曲艺术的优点,结合虚拟性和程式化的写实,使演员对剧本的演绎拥有较大的空间。较之于舞台剧,在影片《天仙配》中,观众获得了更为深刻和生动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