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亨利别墅,我们回来了

“儿子,是我的一切!没有他,我不能活命!”金凤坚决地回答。……

德顺万般无奈,不得不对金凤说:

“金凤,我给您留下一笔钱!已经在上海,兑换成了国内通用的货币,总共一万大洋。这是银票,在白沙的银行里,就能任意兑现!”

金凤默默地收下了这张银票。

德顺看看手表,已经下午四点。离别的时刻终于来到了,金凤和她的德顺哥,再次抱头痛哭,难舍难分!

“金凤,您是我永恒的初恋!您永远在我的心中!我会经常给您写信!希望能看到您和儿子的回信!”德顺泪水横流,泣不成声!

“德顺哥!……!”金凤频频点着头,泪流满面,已经伤心得说不出话来!

德顺坐上了返回白沙的“滑竿”,金凤带着母亲和儿子,站在高高的山岗上,与德顺挥泪告别,直到德顺乘坐的“滑竿”,慢慢消失在崇山峻岭之中!

夕阳西下,晚霞染红了天边,长江流水,波光粼粼。马德顺乘坐的“滑竿”,在天黑之前,回到了故乡白沙。

他很快住进了当年离别的“滨江旅馆”,去杨正福的父亲家里,取走了“豆腐新产品”的资料,和父亲写给儿子杨正福的亲笔信。

第二天一大早,马德顺穿上一身便装,到商店购买了香烛、纸钱、鞭炮、贡品,赶到“大旗山”上,去拜祭父母双亲的坟墓!

随后,马德顺又分别来到大姐、二姐原来的住处探望,邻居告知,他们几年以前,就搬家离开白沙,下落不明。

马德顺带着太多、太多的遗憾,离别了魂牵梦绕的故乡,启程返回法国巴黎!

113、李晓亮慷慨助人

中国白沙镇,“千担岩小学”

这是一个星期天,学校传达室工友李晓亮师傅,在“千担岩小街”购买生活用品,正巧遇见张金凤带着孩子,和母亲廖容芳一道,在小街上购买了一捆劈柴,正在与樵夫商量。

廖容芳说:“大哥,麻烦您帮我们送一下,我们母女俩带着孩子,的确有困难。”

樵夫问:“路有多远?”

张金凤说:“不远,前面路口下去,转两个弯就到了。”

樵夫说:“再加五毛钱,我就给你们送。”

张金凤正准备付钱,李晓亮走上前去说道:

“张老师,不要付钱了,我顺路帮您们扛回去。”说着,就把一捆劈柴扛在肩上。

“不行!不行!李师傅,不要累着您啦!”张金凤说着,连忙把劈柴往下拉。

“不累!不累!我有的是力气,这不过是举手之劳!”李师傅已经迈步向前走去。

“李师傅,您手里的东西,我帮您拿着。”廖容芳立刻接过小李手中的肥皂和牙膏。

到家以后,李晓亮放下劈柴,说道:

“张妈妈,快放寒假了,我有的是时间,您们家有什么事,就叫我一声!”

“李师傅,歇一会儿吧,吃过中饭再走!”张金凤立刻挽留他。

“不用啦,张老师,时间还早着呐。”李晓亮说着,接过肥皂、牙膏,就快步离去。

学校放寒假的第一天,李晓亮到“千担岩小街”的杂货店里,买了一把砍刀,一根扁担,两条绳索;又在路边小摊上买了几个烧饼,就进山去了。……

黄昏时分,李晓亮挑着两大捆劈柴回来,送到张金凤家里,对母亲廖容芳说:

“张妈妈,我砍了一点劈柴,给您们慢慢烧,用完了我再去砍。”

“使不得!使不得!不能让您白累一天。”廖容芳话音未落,张金凤已经掏出两块银元,放进李晓亮的口袋里。李师傅立刻从口袋里取出银元,放在桌上,生气地说:

“张老师,您太小看我了!我诚心诚意帮助您们,难道就是为了钱?”

“李师傅,请不要误会,我没有恶意。您付出劳动,是应当得到报酬的。”张金凤说。

“您要是付钱,我马上把劈柴挑走!再也不会到您们家来!”

廖容芳微笑着说:“李师傅,不要生气,劈柴我收下,但是,您必须在我们家吃晚饭!”

“张妈妈,饭就不吃了。我带进山去的烧饼,还没有吃完呐!”李晓亮说。

张金凤微笑着说:“烧饼您留着,明天早上吃。今天晚上,吃我烧的饭!”

李晓亮气消了,微笑着再也没有说话。张金凤立刻系着围裙,走进了厨房。

利用寒假,李晓亮多次进山,砍了不少劈柴,给张金凤家的厨房,堆了大半屋子。实在堆不下了,李晓亮就把多余的劈柴,挑到小街集市上去卖,遇见一位卖药材的老人。

“老人家,今年高寿啦?”李晓亮主动问话。

“六十岁啦!”老人回答。

“看不出来!您满面红光,精神抖擞,哪里像六十岁的人呐!”李晓亮说。

“山上树木茂盛,空气清新,还有人参、灵芝补养,山里人都健康长寿!”老人说。

“人参?灵芝?是野生的吗?”李晓亮问。

“有野生的,也可以自己种!那东西,可值钱了!种一年人参,拿到城里去卖,十年也花不完啦!”老人回答。

这时,有人来买劈柴,李晓亮卖掉劈柴,与老人挥手告别。

转眼就到了中国农历的春节,廖容芳对女儿说:

“金凤,小李师傅的爸爸妈妈都不在了,无家可归,一个人孤苦伶仃的,是不是请他到我们家来过年?”

张金凤迟疑了一会儿,勉强地回答:“可以。”

“您去叫他一下,好吗?”廖容芳接着说。

金凤犹豫一下,说声:“好的。”然后,走出家门。

不一会儿,李晓亮跟着张金凤回到家里,一进门,就跪在地上给廖容芳磕头三个:

“张妈妈,小辈给您拜年啦!”说完,就递上一个红包。

“起来,起来!拜年我接受,红包您留下!”廖容芳说着,就要扶起小李。

“红包,您一定要收下,否则,我绝不起来!”李晓亮说。

廖容芳无可奈何,只好收下红包。李晓亮转身,抱起金凤十岁的儿子马金宝说:

“金宝,叔叔送您一件礼物。”从怀里掏出一对银手镯,问道,“喜欢吗?”

金宝回头看一看妈妈,张金凤犹豫了一下,对儿子说:

“金宝,快谢谢李叔叔!”

“谢谢李叔叔!”马金宝天真无邪的童音,打破了寒冬的寂寞!李晓亮给马金宝带上手镯,带他在门前放起了鞭炮!笑声和欢呼声,又充满了这个山间小土屋!

114、种人参大山寻梦

冬去春来,山村恢复了勃勃生机,树木发芽,桃花盛开,蜜蜂飞舞,一片春意盎然!

学校早已开学,李晓亮经常利用星期天,帮助张金凤家里,干一些挑水、买米、劈柴之类的体力活儿,与家里的大人、小孩慢慢熟悉起来!

每当学校放学的“铃铛”响过,李晓亮就在传达室窗口,静静地等候着张金凤老师的出现,盼望着与她点点头、招招手,目送着她走出校门!随着时间流逝,李晓亮的“静静等侯”,变成了“焦急等待”;一天看不见美丽的张老师,他心里就非常难受;看见了张金凤,他又不敢对视,心跳加快,热血沸腾!李晓亮明白,他爱上了这位比自己小一岁的,高雅、端庄的女神!只好痛苦地压抑在心中,不敢流露出来!

因为,李晓亮听说:张金凤老师的丈夫,在法国留学。但是,不久以前,张老师寄往法国的挂号信,为什么又被退了回来了呢?退信便函上写着:“原地址查无此人”?难道丈夫抛弃了,美丽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躲藏起来了?李晓亮百思不得其解!

这一天黄昏,学校放学的“铃铛,早已响过,迟迟不见张金凤走出校门。等到全校师生都走完了,李晓亮想:是不是张老师在办公室里加班?他跑到“综合教研室”门口一看,大门紧闭,室内电灯不亮;再走近窗口一看,屋里没有一个人!

“是不是张老师下午没有到学校?他家里出了什么事?”想到这里,李晓亮向张金凤家里飞奔而去!

大门开着,李晓亮冲进里屋,看见张金凤流着眼泪,端着茶杯,正要给母亲喂药!廖容芳躺在床上,两眼紧闭,呼吸急促,脸色潮红!外孙马金宝,也在床边哭泣!

“张妈妈,怎么啦?”李晓亮问。

“妈妈病了!我下午请假到乡村诊所去拿药!刚回来,没想到病情加重了!”

李晓亮摸了摸廖容芳的额头,发现很烫,急忙说:

“张妈妈正在发高烧,吃点药解决不了问题,必须马上送到诊所去打点滴!”说着,扶起廖容芳,对金凤说,“给她加一件棉袄,我背着他去,外面风大,病人怕冷!”

张金凤把儿子锁在屋里睡觉,跟着李晓亮,护送母亲来到乡村诊所,医生经过检查,立刻为病人输液,一直忙到半夜,廖容芳病情得到缓解,高烧退了,慢慢睁开了眼睛。医生为病人重新开了药,李晓亮又背着廖容芳,借着星光,艰难地行进在乡间小路上。

回到家里,张金凤给母亲喂了一点稀饭,吃了一遍药,扶着母亲睡下。李晓亮走到床边,对廖容芳说:“张妈妈,您好好休息,我回学校去了。”

“且慢!”廖容芳拉着李晓亮的手,吃力地说,“我已经风烛残年,可能不久于人世!”她转过头来,继续对女儿说,“金凤,扶我坐起来!”她拉着金凤的手,对李晓亮说:

“晓亮,我把金凤托付给您!如果我有个三长两短,您要好好待她!”说着,将张金凤的手,放到李晓亮的手里!金凤痛哭流涕,泣不成声!

很快到了学校放暑假,李晓亮又上山砍柴,挑到小街集市上去卖,又一次遇见了那位卖药材的老人。

“老人家,又遇见您啦,我们真是有缘分!”李晓亮说。

“小伙子,古人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见面不相识!”老人回答。

“老大爷,说心里话,我还真的想跟您,进大山里去种人参。”李晓亮说。

“此话当真?”老人问。

“当真!”李晓亮回答。

“那好,十天以后,我还会来卖药材,您做好准备,跟我进大山!”

李晓亮向校长辞去了传达室的工作,积极做好出行的准备,临行前,来到张金凤家里。

“金凤,我决心进大山种人参,等我挣了大钱,回来娶您!”李晓亮对金凤说。

“晓亮,您要慎重,大山里,人生地不熟,如何立足?”母亲廖容芳问。

“张妈妈,不用担心,有一位种药材的老师傅带着我!”李晓亮回答。

“学校的工作,怎么办?”张金凤问。

“我已经向校长辞职了!”李晓亮回答。

十天以后,年轻气盛的李晓亮,果然跟着“药材老人”走进了深山老林,开始了“种人参,发大财”的梦想之旅!

第一年,一帆风顺,李晓亮经常写信回来,向母女二人报喜,不时汇一点钱回来。第二年,来信逐渐减少,后来就没有音讯了。

很久以后,从大山里传来消息:李晓亮在大山里挖人参,不小心掉下山沟,摔断了一条大腿。是“药材老人”和他的小女儿,救了他一条命!

李晓亮在老人的“森林小屋”养伤,由老人的小女儿精心照料。日久生情,李晓亮伤愈后,就与老人的小女儿结为夫妻!定居在大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