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启本来想写的,但是看到皇城司的人来了,反而逆反之心触发,不再落笔也不写了。
皇城司的人心想:“高低是位皇子,官家只说让他写东西,没说他不写怎么办,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件事也就拖了下去。
自从高俅兵败的消息传来之后,宋徽宗将蔡京的事情暂缓,诏来童贯进宫问道:“一群泼皮无赖,霸占水泊,怎么有如此的本事,朝廷五次发兵都拿不下他。我这次再发兵20万去攻打他们,还派卿为元帅,这次不要让朕再失望了。”
童贯回道:“前几次兵败都是因为不熟悉地形,那梁山泼有山有水有洼,他们占了地利,若是官家信任臣,臣保证带着宋江的人头回来。”
宋徽宗听了十分欣慰,这朝堂之上能做元帅的,现在也只有他了。
宋朝是以文治武,是二府三司制,两府是中书和枢密院,三司就是殿前司和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
中书的官员都是文官,中书最高行政长官徽宗时叫太宰,行使宰相职权。
徽宗时期蔡京在位十七年,他开始的职位是右仆射兼门下侍郎也就是副宰相,期间一直没有正宰相,所以他的太师是荣誉职衔,由于他任职期间没有正宰相,所以一直大权独揽。
枢密院最高行政长官是枢密使,地位低于太宰。枢密院负责军令、调动和高级军官的任免,不负责实际统兵。
无论中书还是枢密院的官员都由文官担任。
这样一套操作下来实际的兵权由皇帝牢牢把握,直接掌握军队的建置、调动和指挥大权。
北宋皇帝是怎么做到的呢?
是通过除了两府还有一个机构叫二两司三衙。
二司即殿前都指挥司、侍卫亲军司,四位亲军司又分为侍卫亲军司和侍卫步军司。两司三衙为中央最高指挥机关,统领禁军和厢军;
从中央派出去负责具体军事行动的人叫率臣,为禁军出征或镇戍时临时委任的将帅,统领地分属三衙的禁军,事毕皆撤销。
殿前军是禁军中最精锐的队伍,是技能最好,装备最好的队伍,驻扎在京城,主管开封京城大内的治安,也兼管部分厢军。
侍卫亲军司统领驻扎在各地的禁军和厢军。
侍卫马军亲军司和侍卫步军亲军司没有什么不同,名称不同是因为很久之前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司,后来最高长官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侯王超也是赵匡胤的铁杆支持者罢职以后,皇帝就不再设侍卫亲军司马步军都都虞侯,而是将它一分为二,分为侍卫亲军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司,最高长官改为侍卫亲军马军指挥使和侍卫亲军步军指挥使。
这样枢密院有调兵权却没有统兵的权利,二司可以统兵却不能调兵,两方相互牵制,三衙又互不统属,他们很难形成合力对皇帝形成威胁。
经过粗略地计算,禁军一半人留守京畿,一半人驻扎在各地,这样京城叛乱外面的军队可以进京平叛。
同理,如果各地叛乱也可以派出京城中的禁军前去平叛。
京城内外军队数量大体相当,谁也奈何不了谁,同时京城的禁军和各地的驻军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经常互换驻地。
北宋皇帝就是通过这一系列操作,把平衡玩到极致。
赵启回府后,皇城司派了人日夜守候,非要赵启将知道的历史都写出来才肯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