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黍离之悲

如今,眼前的景象让他心碎。曾经宏伟壮丽的宫殿,已化为一片废墟,宫墙倾颓,基石裸露,杂草在其间肆意生长。那曾经用来祭祀天地祖先的祭坛,也已破败不堪,只剩下几块残石,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庄重与神圣。伯阳望着这一切,泪水模糊了双眼,口中喃喃自语:“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回忆如潮水般涌来,伯阳想起了周朝兴盛之时,周天子威严地坐在朝堂之上,接受诸侯的朝拜。宫廷之内,乐师们弹奏着美妙的音乐,舞者们翩翩起舞,那是何等的荣耀与辉煌。而他,作为史官,忠实地记录着每一个重要的时刻,每一项重大的决策,他深知自己肩负着传承历史与文化的重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们的势力日益强大,对周天子的忠诚渐渐消逝。他们开始互相征伐,争夺土地和人口,周朝的统治逐渐动摇。宫廷之中,也陷入了无尽的纷争与腐败。大臣们结党营私,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择手段,周天子对此却无能为力。伯阳多次进谏,希望能够挽救周朝的命运,但他的声音在这黑暗的宫廷中显得如此微弱,无人理会。

终于,犬戎之乱爆发,他们如汹涌的潮水般攻入镐京。周天子被迫出逃,周朝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宫殿被焚烧,百姓们流离失所,曾经的繁华都市瞬间沦为一片废墟。伯阳在这场战乱中侥幸逃生,但他却失去了一切。他的家人、朋友,都在这场灾难中丧生,他的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悲痛与自责。

在这国破家亡的时刻,伯阳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与无助。他看着那些在废墟中挣扎求生的百姓,心中充满了怜悯。他想要帮助他们,却不知道该从何做起。他深知,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周朝的衰败,在于人心的堕落。

伯阳决定离开镐京,前往其他诸侯国,希望能够找到拯救周朝的方法。他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旅程,穿越了山川河流,历经了风雨雷电。在途中,他看到了许多曾经属于周朝的土地,如今已被诸侯们瓜分。百姓们在新的统治者下,过着艰苦的生活,他们被迫缴纳繁重的赋税,承担沉重的劳役,失去了自由和尊严。

伯阳来到了鲁国,他听闻鲁国是一个文化昌盛的国家,或许能够在这里找到一些希望。然而,当他到达鲁国时,却发现这里虽然文化繁荣,但诸侯们对周天子的尊重也已所剩无几。他们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利益,对于周朝的复兴并不热心。伯阳在鲁国四处奔走,试图说服鲁国的诸侯和学者们,希望他们能够伸出援手,共同拯救周朝。但他的努力大多付诸东流,人们只是对他表示同情,却没有人愿意真正行动起来。

在鲁国的日子里,伯阳结识了一位名叫子渊的年轻学者。子渊对伯阳的遭遇深感同情,他敬佩伯阳的学识和品德,决定跟随伯阳,一起寻找拯救周朝的道路。他们离开了鲁国,继续前往其他诸侯国。

在齐国,他们看到了繁华的商业景象,但也感受到了齐国诸侯的野心勃勃。齐国的诸侯对周朝的复兴并不感兴趣,他更关心的是如何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成为诸侯中的霸主。伯阳和子渊在齐国停留了一段时间,试图寻找机会,但最终还是失望地离开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伯阳和子渊走访了许多诸侯国,但他们始终没有找到拯救周朝的方法。伯阳的身体逐渐衰弱,他的心中充满了绝望。但他仍然不愿意放弃,他坚信,只要还有一丝希望,他就不能停止脚步。

在一次旅途中,伯阳染上了重病。子渊四处寻找医生,为他治病,但伯阳的病情却日益严重。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伯阳躺在子渊的怀中,望着远方,口中轻声吟诵着《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他的声音渐渐微弱,最终闭上了双眼。

子渊悲痛欲绝,他将伯阳安葬在一片幽静的山林之中。在伯阳的墓前,子渊立下誓言,他将继续伯阳未竟的事业,寻找拯救周朝的方法,哪怕希望渺茫,他也绝不放弃。他知道,伯阳的一生,是为了周朝的复兴而奋斗的一生,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在这乱世之中,坚守信念,永不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