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好啊,那说说看。
易:科学上关于进化的原因,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用进废退”,二是“基因突变”。先说用进废退吧,就是说经常使用的部分就会进化,反之用不到的部分就会退化。回顾老师的问题,哺乳动物的乳汁进化出来之前他们的孩子吃什么?我突然之间就意识到进化论中的荒谬,一种动物进化出乳汁来,少说也得几十上百万年,在这段时间里,它们的孩子肯定会吃食物的!不然早就绝了种。可幼兽会吃食物,乳汁就用不到了啊!这种用不到的器官,按照用进废退的原理,不可能进化成功。
米:这个道理还是我告诉你的,你自己想到了其他方面的不妥之处了吗?
易:那我就从基因突变方面说一说吧,大自然中产生的基因突变都是随机的,完全是概率,而且绝大部分突变对生物有害,我通过分析研究,很快就搞明白了哺乳器官不可能突变出来。因为这个器官非常复杂,至少要有食物转化“工厂”、乳汁导管、乳汁控制开关这三样东西。
我就想了,在某种动物的身体内突变出来一个加工乳汁的工厂,这已经非常离奇了,即便这样,乳汁还需要排到体外才能让幼兽吃到,怎么正好这时就有一根导管,也就是乳腺突变出来呢?而且突变的位置不偏不倚,正好联通了乳汁加工厂?
哪怕有这么神奇的事情发生,可母兽的乳汁不能滴滴答答流淌一辈子啊,还要有一种控制系统,让加工厂在需要时生产乳汁,不需要时就停产,我又查了查,原来是激素控制的,可是这种开关乳汁的激素,怎么如此巧合地突变出来了?
哺乳器官的这三样必备的东西,如果靠突变来完成,在时间和位置上一步都不能错,否则这个器官就是废品,按概率来算,99.99%都应该是突变废品,可是在化石中为什么没发现过这些废品呢?
米:你分析的很透彻,不过还有个关键的方面没有说到,那就是哺乳动物的孩子必须要配合母兽一起完成突变。
易:哦?还需要幼兽的配合?
米:有件事情可能你还不清楚,那就是消化乳汁的肠胃和消化普通食物的肠胃不一样,这一点可以参照人类的婴儿,婴儿只喝奶喝一年,能长得白白胖胖,可成年人要是论饱的喝奶喝上一年,别说长胖了,能不能活下来都悬。
所以说,幼兽还要和母兽完美配合,在母亲进化出乳汁的时候,立刻把肠胃突变成适合消化乳汁的系统,这种突变在母胎里就要完成,这样生下来才能以乳汁为食。但是幼兽总有一天要断奶呀,在断奶的那一天,幼兽又要赶紧突变出可以吃食物的肠胃系统,否则没有奶吃了,它就会饿死。你听说过什么样的突变和进化能在一两天之内就能完成吗?
易:那是绝不可能的。
米:还有我之前讲过的,哺乳类和鸟类从恐龙后,在发展上是天翻地覆的,哺乳类与恐龙共存了一亿多年,一直都跟小老鼠差不多,可恐龙一灭,哺乳动物的发展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作弊!你能想象今天的大象当初只有兔子那么大吗?
而且只有哺乳类和鸟类获得了发展,看一下动物进化树就能发现,其它所有物种,凡是在恐龙灭绝后存留至今的,样子一点没变,如鳄、龟、蛇、鱼、蝇、蚊……,它们简直可以拿祖先的化石当镜子照!大家明白了吗?“有德物种”竟然被特批了“发展许可证”!
我听你们有学者说,哺乳类和鸟类的优势在于它们会保护和教育后代,这纯属是想当然。管孩子和不管孩子哪个省事?要说优势与成功,敢不敢统计一下“无德物种”的数量?养孩子成本这么高,哪有优势可言。别忘了“无德物种”的孩子生来就能独立生活,而“有德物种”的孩子生来却是不能自理的!一窝一窝孩子生出来都是半残废,这叫进化?这叫适应?这叫有竞争力?
易:真是的,那些科学家们为什么没考虑到这些呢?
米:还是因为人类“身在庐山中”啊,没有合适的角度和视角,是无法看透真相的,甚至在理论上的严重矛盾也意识不到。
易:严重矛盾?您是指——
米:就是进化论啊,进化论的口号你听说过吧?
易:这我知道,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米:这句话纯属胡说。什么是适者?简单的微生物才是真正的适者!从数量和种类这两个硬指标上看,微生物是最成功的物种,至于适应性,这么说吧,假如地球上所有灾害、瘟疫一齐爆发,外加小行星和陨石天天砸,问地球上最有可能生存下来的生命是什么?答案当然是微生物。不信吗?了解一下水熊虫就行。
易:我天,原来最简单的生命才是真正的适者啊。
米:那是。和人类相比,细菌会得癌症吗?人家总共还没个癌细胞大呢。细菌会得新冠肺炎吗?那也得先有个肺啊。所谓的高级生命,动不动就灭绝,一有个风吹草动就死给你看,也好意思称为适者?从适者角度上说,微生物没有任何理由进化为高级生命。不是说适者生存吗?人家早已是王级适者了,凭啥要“进化”成脆弱的不适者?
就算是某些微生物因为“基因突变”而走上了进化之路,那也活不下去,因为零散的物种无法构成完整的生物链!高级生命物种必须成体系地出现才能生存下来,明白这个道理,那就能理解为什么会出现“埃迪卡拉动物群”,为什么会出现“寒武纪生命大爆炸”了。
哈,进化论者能解释一下这种按整套生物链发生的“集体突变”是怎么回事吗?
易:老师,我已经对哺乳动物的出现做了初步的研究。您说怪不怪,以前我从没怀疑过哺乳动物的进化问题,经您一提起,我再一看,发现这里的问题可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