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226面,辛一、明十住。

这一大科讲到修习《首楞严王三昧》修行的位次,在《楞严经》的修学过程,我们要记住一个重要的思想,那就是「称性起修,全修在性」。「称性起修」是约因地,「全修在性」是约着果地上来说。《楞严经》的因地它是“称性”,称,有随顺的意思,随顺我们现前一念心性来发起菩提心。

说:你为什么修学佛法呢?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当我们在发心的时候是缘外境,比方说,你缘人天的安乐果报,缘二乘涅盘的寂静,乃至于缘权教波罗蜜的功德。在本经的判定都不叫「称性」,因为这都是外在的因缘。在《楞严经》的圆顿止观的发心只有一个理由,说:你为什么修学佛法?因为我要顺从我的本性,我的本性它本来就具足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我本来就应该把它开显出来。所以在《楞严经》的思想,修学佛法是正常的。说:你为什么造杀盗淫妄呢?这是一念颠倒,这是不正常。

所以在《楞严经》的称性当中就是说,其实你去断恶修善度众生,这是随顺你本心,你本来就应该这样做的,你只是假借外在的因缘来开显你自性的功德,这叫「称性」,随顺我们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而发起一念的菩提心。发心以后就开始在产生修,「称性起修」,“修”在本经当中主要是修空假中三观。

在十住、十行、十回向,它的主修是“空观”,它的重点在于转烦恼障为般若德,成就真如之体;“十行”当中它的重点在修假观,转业障为解脱德,成就真如之妙用;到了“十回向”的时候那是成就中观,空假不二,顺入中道,转报障为法身德。

它一开始是称性而起修,最后的结果还是在开显你自性功德,在《首楞严王三昧》的观念,它完全安住一念心性,跟外境没有关系,它是托彼外境,显我自性,是这样的思想。无不从此法界流,最后无不回归此法界,它才能够成就《首楞严王》,永远保持「不迷、不取、不动」,特别的坚固而不可破坏,是这个意思。“十住”的意思是依实相理,如实的安住。

「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晖,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善男子指的是十信位已满的菩萨,他在十信的过程当中是以真实的方便。因为在《楞严经》的修学他是要大开圆解,先能够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以后,依止一念心性,而称性起修,所以它叫作真实当方便。经过了十信的阶位以后,这时候心精发晖,这地方是指在十信满心的时候,他内心的智慧就慢慢的增长广大,发晖就增长广大,到最后十用涉入。他把整个十信戒定慧的功德,会归到一心真如当中,而发起的一念清净心。

什么叫作「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前面的十信,蕅益大师的判教叫做相似位,相似转依号。这个人他称性起修,你说他是也有那么一点像,但他又不完全是,因为他还没有破无明,所以他要假借对佛法的闻思,假借外在因缘的摄受,他才能够法法消归自性,他只要一妄动又心随境转。所以十信位基本上是没有真正的安住真如,他还要假借很多很多的因缘的熏修。但是到了十住就不同了,他「十用涉入」,“入”就是入了内心的世界,而显现了一心真如。在发心住的时候,其实称性起修那一念心性,那第一道光明是在这个时候发动起来,叫「发心住」。当然这个发心他是经过十信戒定慧的熏修。

治地住

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前面的发心住,内心产生一道一心真如的光明出现,到了治地的时候,他当下那一念真如的心中,发明另一道的空假中的智慧。前面是以如如智,而初证如如理;现在又如如理当中又产生另一道的智慧。当然这智慧更深入了,这种智慧就像清净的琉璃宝,里面有一个放光的黄金;“琉璃宝”指的是一心真如,一心真如当中,它又产生了另一道的光明的黄金(三观的智慧)。这个智慧干什么呢?是做什么样的呢?

「以前妙心,履以成地」。这个「以前妙心」前面初住的那一念空假中的妙心,然后去履见真如之地。蕅益大师说:初住是佛性最初的显现,二住是把佛性的量再扩大,到这个地方叫真修次第。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前面的初住好像降落伞刚刚落到大地上,是一个点状的东西,这时候它在地上开始活动,把它的活动范围慢慢的扩大。当然你要能够在真如理扩大,你得靠智慧,如如智要观如如理,它产生另一个深层的空假中的智慧,在真如理谛慢慢的活动,使令他所证的真理慢慢的扩大、慢慢的扩大,叫作「治地住」。

圆瑛老和尚讲出一个譬喻说:就像盖房子…十住还没有开始修波罗蜜,十行开始修波罗蜜,十地是做内心的调整,他证得法身以后,他并没有马上付出行动。他在盖房子之前先平整大地,就是在修大乘的波罗蜜之前,先平治一心真如的大地,来当作未来十行的一个基础,叫「治地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修行住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

这地方讲“心跟地”,前面的发心住,他是产生一道清净的智慧,这是指的能证的智慧来说,空假中能证的智慧。“地”是所证的真如理,前面第二住“治地住”的地。“修行住”这把前面“发心住”那一道智慧的光明跟所证的真如理,两个彼此互相的涉入,使令理跟智既能够通达明了,如如理而生起如如智,如如智返观照如如理,理智相互运作,慢慢慢慢的熟悉了,通达明了了。

所以这菩萨的心中,能够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十方”指的是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他能够探讨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整个三世的心中对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行动都没有障碍,叫「修行住」。他能够把理跟智的相互的运作能够通达明了。

生贵住

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行”指的是菩萨的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妙行。前面的修行住都还是在心地上用功,到生贵住的时候,他慢慢慢慢有一些简单利他的行动,而这行动他表现出来的跟佛陀的本质就有点相似。也就是说,受佛气分,他能够领受佛陀真如的气分,得到少分的气分。你看他不管是在佛堂拜佛、不管平常的度化众生,有那么一点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悲智双运的那种气分。

讲一个譬喻:如中阴身,自求父母。中阴身他在七七四十九天当中,他去寻求自己有缘的父母,去寻找他共业的父母。意思就是说:这个菩萨的内心跟诸佛的内心是阴信冥通,入如来种。菩萨的那一念菩提心,悲智双运的菩提心,冥冥当中跟诸佛的菩提心是相契相合,虽然没有佛陀那么圆满,但是却有佛陀那个气分出现,叫「生贵住」。他这时候正式生于佛家,在佛陀的母胎中正式的受生,已经是入胎在佛家了。

在圆瑛老和尚注解当中他讲,从发心住到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这四个地叫作入胎,入于圣胎,他开始在佛陀的家族当中入胎了,所以他所成就的是一种「实智」,偏重在我空、法空的智慧这一部分。

具足住

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入胎以后,他那个明了的心,就能够游历于诸佛的道胎当中。菩萨一念的菩提心游历于二空真如的佛性当中,慢慢慢慢增长自己的善巧方便,而且亲奉觉胤;他已经能够亲自把自己当作佛陀的真子,他内心有承当力,「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他对佛陀的整个家业,已经有承当的那一份的勇气,认为自己是迟早要能够继承佛陀的家业,亲奉觉胤,已经自认为是佛陀的真子。

讲一个譬喻: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就像一个人他在胎当中,胎的五根眼、耳、鼻、舌、身五根已经具足了,五脏六腑已经具足无缺。表示他其实已经具足佛陀实智跟权智的智慧,只是缺乏历练,但是那个相貌格局已经有那么一点味道出来了;看起来像个人,虽然胎还在母胎当中,什么事都不能做,但是你远远看过去像个人,因为他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体都像个人,人相不缺。当然他没有产生人的行为,但是已经有那个相状,胎相成就,叫「方便具足住」。

他在前面的四住当中成就我空、法空的智慧,三空自调,善巧方便,度化众生的善巧他也慢慢的跟诸佛学习,具足广度众生的善巧方便,慢慢慢慢的具足。

正心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