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中靖国”元年,赵佶这个年号似乎有点流年不利,向太后在这个元年薨了。向太后无心政事,在去年最后几个月结束了“训政”,既然是培训以备不时之需,赵佶有了儿子,在埋葬先帝赵煦后,就把所有政务还给了赵佶。
向太后和高太后最大的不同就是这点,她不恋权,这也为向家留下了最好的香火情。向太后在为自家人谋福利这点上做得不加掩饰,不说向家,哪怕她有些好感的杨家也深受其利。她的离世并未引起大风波,政权非常稳定,赵佶就是真正的官家,向太后在世最后几个月就是!
皇宫迎来新的的主人王皇后,赵佶端王时候的太子妃,她还生了个儿子。那个有可能对皇宫产生影响的朱太妃(赵煦的母亲),死在向太后离世前几天,这……不知道该如何解析。
世事奇妙在于孟皇后的地位,元佑皇后事实上成为皇宫名义上排位最靠前的女人。孟皇后的不争更让她的身份超然。
……
范纯仁拖着老旧的身躯没有熬到春暖花开,他在睡梦中与世长辞。这个勤勤恳恳为这个大宋呕心沥血几十载的老臣走完了他的人生。就在杨兴武离开开封的当天。
杨兴武在城门矗立良久,吩咐道:“以最快的速度告诉元奇吧,另外,就说范老先生走得时候惦记着他,请他记得他说过的话。”范纯仁最后一刻让杨兴武不用带话,杨兴武还是把这话传过去,他始终是大宋将门,天波杨府是杨元奇心中所念,天波府的名声就是满门忠烈。
范纯仁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忠宣。赵佶御书碑额:“世济忠直之碑”。
……
定边清风寨。
天波杨府一片欢腾,今天准备庆祝李清照得授诰命夫人,之所以选择这个日子,主要是是李清照年满十九。(大家不用深究她的年纪,差不多就行。另外赵佶当政后,书中架空就越来越明显,不用等二十年才有靖康之耻,进程会加快个十年。)陈氏可不管二十岁,十九也行!陈氏想要孙子,所有的媳妇都得生!
所有的欢声笑语都在北来的讣告中烟消云散,范纯仁走了!一起带来的还有杨兴武的话语。
杨元奇沉默不言,内心凄凉。那个他一辈子仰望的人终于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李清照紧紧搂住杨元奇,用她那个纤细的身躯,再抓起他的手反扣在自己身上,她把身体拼命往杨元奇身上挤,试图用她温暖的体温融化僵硬的他。
李清照喏喏的说:“范老先生年已七十五,梦中去世,是喜丧,喜丧!”
潘金莲急匆匆的闯进了房间,后面还有李师师和黄鹂搀扶着的陈氏。
杨元奇回过神说:“我没事!我没事!你们这是怎么了?!”
杨兴武没有想到的是范纯仁最后的话不会给杨元奇对这个大宋有任何好感,因为他比谁都清楚那个叫蔡京的会回来,一切都会化为虚无,包括赵佶现在亲笔写的这个碑文,这就是个天大的笑话!也恰恰是这些话让杨元奇少了更多的悲凉!
陈氏说:“她们就是过来看看你,担心你忧伤过甚。”杨元奇心中范纯仁究竟有多重,他身边的人都清楚。杨元奇称“范老先生”时候的敬意是掩饰不住的。
杨元奇道:“今晚你们陪我好好喝杯酒吧!”几个女子一起点头。
杨元奇突然又道:“要不,我请个假南下一趟,我想去探望苏老头子。”大家全都愣住。
李清照哇的道:“不去!元奇哥哥,我们不去!”见又能如何?苏轼身体差又不是一两天,她懂杨元奇的心思,又说不出究竟是一种什么心态。她就是觉得不去见最好,就让一切尘归尘土归土。苏过把苏迨和自己的妻儿都送往清风寨(已经在路上),自己却陪着苏轼滞留南方,还有什么不能说明的嘛?苏轼也觉得相见不如不见!他们的人生已经定格,杨元奇的人生正在路上。
潘金莲给李师师努了努嘴,李师师点头出去。和李师师一起回来的是苏迨。
看着六神无主的杨元奇,苏迨潸然泪下道:“他不想你去,他都不想我们去!就让他留下最后的体面,自己感悟人生吧!”苏轼的妻妾都已先他而去,可以说因他而去,他自己种下的因就该自己去承受这个果。苏轼最不能释怀的其实是最后贬谪岭南,杨元奇曾劝过他认错告老。他只要给赵煦还有章惇认个错,他就能告老。苏轼的骄傲让他不愿这么做,他宁愿搭上自己,可惜他搭上的是他的妻妾。
晚间陪着杨元奇的不是李清照,而是潘金莲和李师师。或许只有她的丰润和她的妖娆,他们彼此身体的熟悉能让他安稳入睡。(书友别乱想,至少今晚他们什么都没做!)
……
建中靖国这年不知道什么邪风,远在润州的苏颂去世了,走得非常安详。这个时候的杨兴武正在去往润州的路上。他乘船去杭州打算转道去拜访一下这位已经告老不任职的老大人,却未曾想难以谋面。
苏颂是新旧两党相互倾轧这段时日难得的清流,一直以来不立党援、以礼自持,作为元佑时期的宰辅,他因闽籍关系免于变法派排轧,赵佶继位后进太子太保,累封为赵郡公。死后追赠“司空”。或许朝堂就该多几个苏颂。
……
杨元奇收到这个消息时候很木然,他有些伤感,却也就是伤感。范纯仁的离世带走了他所有的悲哀,他们那代人真正落幕了,也是时候落幕了!开封新继位的那位官家有自己的抉择,他会用他自己
“建中靖国”元年,赵佶这个年号似乎有点流年不利,向太后在这个元年薨了。向太后无心政事,在去年最后几个月结束了“训政”,既然是培训以备不时之需,赵佶有了儿子,在埋葬先帝赵煦后,就把所有政务还给了赵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