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北。
一处大型航天发动机科研基地内,气氛压抑得让人窒息,仿佛空气都凝固了。
会议室内,一个四十来岁却两鬓斑白的中年男子,身着实验室白大褂,死死盯着眼前那叠叠绝密设计图纸,眉头拧成了一个 “川” 字,满心的焦虑几乎要溢出来。
这位便是燕大电子信息学院的副院长 —— 林宇!
苏叶刚刚完成了可控核聚变、量子计算机以及芯片领域的重大研究。
可控核聚变的成功突破,为能源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让人类在清洁能源的探索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量子计算机的问世,极大地提升了计算速度和效率,为科研和技术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而芯片研究的成果,更是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使华夏的芯片产业实现了从追赶到超越的跨越。
此前苏叶负责的项目,从全国各个领域抽调了顶尖的教授专家。
这些专家都只负责项目的部分内容,项目完成后,大多数人都迅速回归到各自的科研项目中,林宇就是其中之一。
在芯片项目里,他在芯片基地基地奋战了一个月,完成自己负责区域的模块零件制作后,便匆匆离开了。
也正因为这份功劳,让他在五十岁不到的年纪,就成为了燕大电子信息学院的副院长!
然而,三个月前,他又被紧急抽调至一个神秘的科研基地 —— 五代航天战斗发动机的研究基地!
这个研究项目已经持续了将近十年。
作为飞机的 “心脏”,航天发动机向来被誉为高端制造业领域的 “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一个国家航空实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独立制造出超高性能的航天发动机。
但华夏航天发动机的研究起步太晚了,比其他顶尖国家足足晚了三十年。
虽说在后续的科研项目中,科研学者们摸着石头过河少走了一些弯路,可弯路少了,技术和经验的积累也跟着匮乏了。
华夏缺的就是这方面的经验,根本无法独立完成高性能航天战斗发动机的研究。
这就导致目前华夏顶尖的战斗机发动机,全部依赖从国外进口高精尖的矢量涡轮推进发动机,使得国内研发的顶尖战斗机一直无法实现量产,就像是被国外卡住了脖子,动弹不得!
所以,十年前,关于五代航天发动机的研究正式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