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根据密探冒着生命危险传回的情报,攻城的二十万大军中,真正的精锐力量也就三万左右,其他的同样都是新招募的生手。新兵对阵新兵,己方又能凭借城高墙厚的优势,只要后勤补给充足,就算守上两三年都不成问题。每想到这里,苏天雷的信心就会增添几分。
苏天雷心中了然,他有充足的时间和粮草与唐天启拼消耗。反观唐天启,却是经不起拖延,最多半个月,若是攻不下洛城,唐家就要彻底完了。这就是他最大的优势,只要能守住城池,胜利终将属于洛城。
当各个征兵站都在紧急运转的同时,苏天雷决定去拜访虎威将军宗朔。这位宗家的当代家主,可不是个简单人物。宗家作为洛城的百年世家,更是赫赫有名的将门,在民间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力。宗朔不仅是现今宗家之主,更是大晋帝国仅存的柱国大将军,当年南征北战,无数次在绝境中带兵杀出一条血路,在军中积累了难以动摇的威望。
苏天雷的马车在清晨的街道上缓缓前行,车轮碾过青石板路面发出有节奏的咯噔声。透过车窗,他能看到街道两旁的店铺都紧闭着门户,偶尔能看到一些居民从门缝中探出惊恐的眼神,打量着街道上的动静。
可惜这位威名赫赫的老将军性格过于耿直,心直口快得近乎莽撞。当年就因为在朝堂上直言不讳地指出老晋王的几项决策失误,触怒了那位性格暴戾的君主,这才被贬闲在家,蒙尘多年。苏天雷这次登门,就是想请这位老将军重出江湖。他深知只要宗朔愿意出面,那些在洛城之乱中溃逃的士兵必定会重新归队,毕竟这位老将军在军中的威望,可不是用金钱就能衡量的。
苏天雷已经在马车上仔细构思了说辞,打算以国难当头为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然而,当他的马车停在宗府门前那条幽深的巷子里时,迎接他的却是一位满脸歉意的门子。那门子恭敬地说着"家主身体不适,谢绝会客"之类的场面话,话语中的推诿之意再明显不过。
听到这个消息,苏天雷的眉头不易察觉地皱了皱,但很快又舒展开来。多年的权谋之争让他深谙一个道理:若是连这点容人之量都没有,他也不可能在这个乱世中走到今天的位置。所以他只是淡淡一笑,吩咐车夫掉转马头。
马车刚刚转过街角,一位快步跑来的侍卫就带来了新的消息:唐天启派来了使者。苏天雷的眼中闪过一丝寒光,几乎是想都没想就挥了挥手:"砍了吧!"声音中带着一丝不耐烦。唐天启派使者来的用意,他再清楚不过——无非是想劝降,想要不费一兵一卒就占领洛城。这种痴心妄想,还不如直接杀了使者,也好断了某些人求和的念头。
"主公且慢!"一直跟随在马车旁的谋士急忙上前,压低声音道,"眼下对我们来说,时间就是生命。不如好生利用这个使者,能拖延一天是一天。"说话的同时,他的目光意味深长地看着苏天雷。
苏天雷略一思索,就明白了这位谋士的用意。他轻轻点了点头,目光中闪过一丝赞许。于是城头上的士兵放下吊篮,将使者小心翼翼地拉上城来。在一队全副武装的侍卫护送下,使者被带入宫中面见太后。
使者的谈判条件和苏天雷预料的分毫不差:首要条件是无条件投降,由肃州军接管洛城;其次是苏氏需退回云州,并停止对肃州的侵略;最后,还要朝廷册封唐天启为丞相。每一个条件都像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抽在在场每个人的脸上。
这些条件一经说出,朝堂之上顿时炸开了锅。文武百官分成泾渭分明的两派,争吵声此起彼伏。主和派认为这是天赐良机,他们争相发言,声称只要能让唐天启退兵,什么条件都可以商议。有的大臣甚至声泪俱下地描述战争的残酷,极力主张求和。而主战派虽然心有动摇——毕竟二十万大军的压力不是开玩笑的,光是站在城头上望一眼,那密密麻麻的军帐就足以让人心惊胆战,但他们仍在据理力争,坚持不能向敌人屈服。
有趣的是,这两派大臣虽然争执不下,却在另一件事上达成了罕见的共识——那就是决不能让肃州军入城。这一点上,所有人都表现出了难得的一致性,仿佛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
此时的苏天雷已经顾不上理会这些大臣的口水战,他正在城头上巡视敌情。寒风呼啸,吹得他的衣袍猎猎作响。远处,唐天启的大军已经列成了数个棋子般整齐的攻城方阵,阵前一排排崭新的投石车虎视眈眈,那景象足以让任何人胆寒。
守城的新兵们大多是初次见到如此大的阵仗,不少人的脸色已经变得煞白,豆大的冷汗顺着脸颊滑落。有些人握着长矛的手都在微微发抖,牙关打颤的声音清晰可闻。甚至有人已经开始后退,想要悄悄溜走。
苏天雷敏锐地察觉到这些新兵的紧张情绪,他知道现在是最关键的时刻。若是不能稳定军心,这些新招募的士兵随时可能崩溃逃散。于是,他清了清嗓子,开始用一种轻松的语气讲述自己当年刚参军时的糗事。
"说起来你们可能不信,"他的声音不疾不徐,带着几分自嘲的幽默,"老夫第一次上战场的时候,可比你们现在怂多了。"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周围士兵惊讶的面孔,"那时候,第一次要杀人,手抖得连刀都握不稳,差点当场就尿了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