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起手忙脚乱地抢堆麦粒,已经来不及,麦场里已经开始积水了,把没来得急扫的麦粒粘住了,扫也扫不起来了。连泥一起推到一边,抖成一堆,已经有部分麦粒吸水“发胖”了。顾不了那么多,找一块大塑料布先盖住,用牛套具压住塑料布上边,防止被风刮跑。
完事,赶快撤退,李勃浑身的衣服已经淋透了。
雨时小时大,沥沥拉拉,没完没了。偶尔停一会儿,各家各户的晾衣绳上都搭满了湿衣服。雨来得太急了,人不停地忙碌,也没能赶在雨前头。
于是,吃晚饭时,人们头顶用化肥袋子改制的“雨衣”碰头见面,总是笑骂:“他妈的,老天爷光想着让老百姓吃发芽的麦子不成?”
又一天的早上起来,天就一直没睁眼,连抬一下眼皮的迹象也没有。一会儿来一阵雨,让人面对繁忙的农活,干也不是,不干也不是。于是,就有人破上老本,随便它淋个透。可是如果这样,雨又偏偏下不大,体温就把湿衣服暖干了。
下午,雨还是时下时停,村里的人抓紧时间抢补烟叶苗、棉花苗,在小地块栽大葱、茄子、辣椒。下雨这些栽下去的秧苗容易扎根,活的稳,也不用到处找泡桐树叶遮盖保护了。
可是,到三点多钟时,从东北方向有一团白雾状的东西铺天盖地扑过来,紧接着就是呼地刮一阵狂风,哗啦啦,这雨下得那个大呀,房檐下流下的雨水成了雨帘子,再也不是滴答响的落珠了。正在地里忙碌的人躲避不及,全被淋成了“落汤鸡”。
直到傍晚时分,天才稳住神,好像才无力下雨了,人们都准备早点吃晚饭。可还没等晚饭吃完,雨又来了,哗哗地下个不停,有些房顶开始往屋内漏雨了。
夜里刮了一阵大风,天上乌云散去,灰云散去,白云散去,终于到天亮时,变成了万里无云。
湛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让人终于欢喜起来。赶上端午节,把被雨淋湿变黑的麦垛扒开,终于可以晒晒太阳了。
为庆祝久违的太阳和端午节,农民们都大方了一回,孔家店集市上,食品公司和个体户杀的几头猪、数只羊,一大早就被抢购一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中午,十有八九的农户都包了饺子吃。有人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家都在变着法的过年。
大晴天,人们都是忙碌的,割麦的、拉麦的、打麦的来往不断。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上至白发老人,下至羊角小童,农忙季节村里没有闲人。
乡村里的孩子继承了父辈、祖辈吃苦耐劳的传统,能尽力的皆尽力,劳动是人们的第一需要。三夏大忙季节,连哺乳期的幼儿也得跟着吃苦,稍大一些的孩子在地边、麦场边的树荫下照看更小的孩子。不会走路的小孩儿,极少有哭闹,像很懂事一样,理解大人都在忙。
收获以后还要播种,生产要连续进行。人不可一日无食,也就需要日日操劳,用汗水去浇灌才能换来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