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秀才的福利

读书好啊,村里送孩子去学堂读书的人家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是他们不想吗?不是,是他们供不起。

在学堂读书,每年都要交上二两银子的束修,还要自备纸墨笔砚,这些都是消耗品,一年下来就要花掉三五两银子。

除此之外,逢年过节还要给夫子准备节礼,这就又是一笔开支。

普通人家维持温饱已经很困难了,更别提花大价钱培养一个读书人了。

但稍有余力的人家,都会送自家的后辈去读书,因为在这个时代,科举入仕是摆在老百姓面前的改变现状的最好途径。

大楚朝的皇帝十分看重读书人,给了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很多福利。

就拿秀才来说,成功考中秀才之后,每个月会收到朝廷发的一两月银还有一个月30升米的供给,偶尔还会发放鱼肉油盐。

也就是说,考中秀才之后,只要不是花钱大手大脚的人,就算天天在家什么也不干,也不会被饿死。

除此之外秀才可以见官不拜,若是秀才犯了事,不能用刑,必须先革除功名方能行刑。

这些都是给秀才的个人福利,还有一项举措可以惠及他人,那便是免税政策。

秀才可以给一百亩良田免税,这个地不一定是秀才自己的,其他人的地也可以挂靠在他的名下,利用他的免税份例,合理避税。

很多地主为了少交税,都会选择和新晋秀才公合作,用一定的金钱换取免税份额,这也是秀才的另一个经济来源。

若是考中秀才就选择躺平,放弃继续考举人的话,凭借这两项收益就足够度日了。

但这种人只是少数,人往高处走,能考中秀才的,大部分都想去搏一搏看能不能考中举人。

到了考举人的时候,普通学堂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了,他们得到更高级的县学、府学,或者大书院求学。

其中需要花费的成本是考秀才时的数倍,而且中举的概率也比考秀才低上数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