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能在前几次的考试中中举,自然是皆大欢喜。
若是屡试不中,但又不甘心之前投入的成本打水漂,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尝试。
有的人考到五六十岁,还在坚持考试,最终也只是一个秀才,还会因为坚持科考,连累本就不富裕的家庭。
而有的人则会在一次次的考试中脱颖而出,成为举人老爷,获得进京赶考的资格,在那个群英荟萃的考场里博取为数不多的进士名额,从一个农家子弟摇身一变成为百姓敬畏的官老爷,彻底改换门庭,光宗耀祖。
能通过科举成为朝廷命官的终归只是少数,但正是这种人的出现,让普通百姓们看到了希望。
在有能力的情况下,把自家的孩子送去读书,期望着自家的孩子能成为下一个官老爷。
里正自己就读过书,自然知道读书识字的重要性,所以他把自家的两个儿子都送去读书了。
只可惜他们都不是读书的料,老大的水平跟他差不多,老二更是一看书就脑袋疼,后来一个成了账房先生,一个只能在地里刨食。
里正不相信他们家就没一个会读书的,眼看着两个大的是没戏了,他就把主意打到了孙子身上。
大孙子比他老子强,上学的时候偶尔还能得到夫子的赞扬,等小孙子再大一些,他也要把小孙子送进学堂。
他从没想过把孙女也送进学堂,倒不是他重男轻女,而是没那个条件也没那个必要。
女子读书再好,也没法参与科举,最多就是习得一手好字,写得一手好文章,这些对大户人家来说是锦上添花,可以博一个才女的名头,但对于生在他们农家的女子而言,这项技能毫无意义。
农家人说亲,看的是女方是否勤劳肯干,能否勤俭持家,可没人会去要求女方能读书识字的。
林初一刚才说要送家里的几个孩子去读书,意味着她也要把林无忧送进学堂,他自然不会也没资格去反对,毕竟人家有那个本钱可以送妹妹去学堂读书,这种事只要她们双方都乐意就成,他一个外人可管不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