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大萝卜与庶吉士

更有过不下日子的逃户流民,投靠到谢家,自愿为奴为婢,为佃户。只求挂名在官老爷名下,免于赋税徭役。

谢家老宅连日里皆是宾客盈门,简直踏破了门槛。谢老秀才夫妇每日应对往来宾客,身体简直有些吃不消。还好二老心情实在非常愉快,能够打起精神。

因为一旦会试中式,便是妥妥当当新进士,而未仕进士优免田最高可达三千三百五十亩。

所以陆才明在得知谢凡会试中式后,便连夜传信回溧水。经过陆有富牵线搭桥,又安排了几千亩田地投献到谢凡名下。因为陆家是谢家实在亲戚,陆有富中介费只收了原来土地主人行情价的五成。

因此在谢凡会试中式,到荣获进士出身这短短几日里。溧水县谢家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连升三级,从小地主之家,成为溧水县首屈一指的富户。

陆才明自然并未将种种情况,一五一十告知谢凡。只是简要说溧水家中,有许多宾客道喜,家中收了礼物。再加上去年新收上来了田赋地租。

谢凡听了不免半信半疑,可是一时间也难辨真伪。信件也实在为自家祖父亲笔,只好姑且相信陆表叔,收下这三百两银子。

“总是得回溧水家中看看才好放下心。”谢凡登时有些忧愁担忧。

若是按照往年规矩,朝廷往往会准假,让新科进士中式后回乡一趟。正是所谓衣锦还乡,荣归故里。

偏偏嘉历天子求贤若渴,让众位新科进士只休息几日,便要尽早往各个衙门观政。

连选庶吉士也不须如往年一般,有选拔、甚至有考试。径直由年轻天子圣心独裁。只在正式观政前公布名单,何人前往何处衙门观政。

除了一甲三人皆是翰林官,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与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二甲前十七名便一股脑做庶吉士,去往翰林院、承敕监、中书署等近侍衙门观政。余下二甲、三甲进士便被打发去了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

谢凡刚好位列二甲第十七名,荣幸成为庶吉士,须得往近侍衙门观政。

小主,

庶吉士一般为期三年,三年后下次会试前又有考核,是为“散馆”。成绩优异者可留任翰林,授予翰林院检讨,是为“留馆”。其他人等则被派往六部任主事、御史、各地方任官。

皇帝前番亲自出题,亲自批阅试卷,昼夜不休,宵衣旰食。这样凶猛操作,旺盛精力,事必躬亲,实在太有太祖洪武爷遗风。

朝臣们许是联想到洪武年间为官之艰难与危险,为之所震慑,便终于向年轻天子让步妥协。

于是谢凡和同科一众进士,都失去了一次风光回乡的大好机会。

不过有了这三百两银子,谢凡便可以不必在北京城租房居住。直接一步到位,在北京城买房置业。

于是还是由陆才明帮忙操办,另外寻了一位可靠牙人。这位牙人领着谢凡在东城西城大街小巷一连看了好几日。谢凡方才寻到一处小小四合院,位于东城明时坊孝顺胡同。

宅子是个老四合小院,砖瓦墙面都有些陈旧。面积也不大,只有两间房能住人,一间朝北上房谢凡住,另一间福顺与顾三郎住。胡同外间是泡子河,也算不上十分安静,有些吵闹。

唯二优点便是距离各大衙门路途较近,以后谢凡观政来往回家方便。

以及价格合适。因为牙人姓张,是陆家在北京城中熟人,所以帮着谢凡向房东砍了些价钱。谢凡只花了三百五十两银子便买了下了。

接着谢凡、福顺和顾三郎便张罗着搬家和收拾新买下的小小四合院。

注释:

历史上京债主要流行于明代中后期,除了买房租房,更多是用于行贿,参考《中国古代的京债》。

房价和地点则参考《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和陆容《菽园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