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眼前热火朝天的景象,郭凌峰和赵县令相视一笑。然而,他们心中都清楚,人手短缺的问题依然没有彻底解决,就在这时……
河堤上,李寡妇看着来来往往的民工,心中五味杂陈。丈夫早逝,她独自一人拉扯着两个孩子,生活十分艰难。看着别人家男人都能参与到河渠修建中,赚取工钱,她也想为家里出一份力,可是……
“李家嫂子,你这是怎么了?愁眉苦脸的。”一位大婶注意到了李寡妇的神情,关切地问道。
“哎,还能怎么了?”李寡妇叹了口气,“家里两个孩子要养活,我也想为修渠出力,可是……”她没有继续说下去,但大家都明白她的难处——女人力气小,干不了重活,去了也是白费力气。
大婶听了,也跟着叹气,正想安慰几句,却看到远处郭凌峰和赵县令走了过来,顿时眼前一亮,拉着李寡妇就迎了上去。
“郭公子,赵大人,你们看,我们也想为修渠出一份力,可是……”大婶将李寡妇的难处说了一遍,语气中充满了期盼。
郭凌峰听完,沉思片刻,问道:“像李家嫂子这样情况的,还有多少?”
“这……”大婶环顾四周,只见不少妇女都围了过来,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没有一百也有八十吧。”
郭凌峰点点头,心中已经有了主意。他转头对赵县令说道:“大人,我倒是有个想法,或许可以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
“哦?郭公子请讲!”
“我们可以实行‘以工代赈’,将那些家中有困难的百姓都组织起来,参与到修渠工程中来。根据他们的工作量发放粮食或工钱,这样既能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又能加快工程进度,岂不是一举两得?”
赵县令听完,眼前一亮,抚掌赞叹道:“妙啊!郭公子真是足智多谋,本官佩服!”
于是,在郭凌峰的建议下,赵县令颁布了“以工代赈”的政令。消息传开,那些原本生活困苦的百姓们都欢呼雀跃,纷纷报名参加修渠工程。
李寡妇也带着家里的两个孩子来到了工地上。虽然她们不能像男人那样干重活,但郭凌峰也为她们安排了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比如搬运土方、清理杂草等等。
“娘,你看,这是我今天赚的工钱!”小儿子兴奋地将几枚铜钱递到李寡妇面前,眼中闪烁着喜悦的光芒。
李寡妇看着儿子天真的笑脸,眼眶不禁有些湿润。她轻轻抚摸着儿子的头,心中充满了感激:“峰儿,你真是我们家的福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