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
在“以工代赈”政策的激励下,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河渠修建中来。原本空旷的工地上,现在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工程进度也一日千里。看着眼前壮观的景象,郭凌峰嘴角微微上扬,他知道,自己距离成功越来越近了。
夕阳西下,郭凌峰独自一人站在河堤上,望着远处波光粼粼的河面,心中思绪万千。
“郭公子,时候不早了,该回去了。”赵县令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郭凌峰转过身,看着赵县令意味深长的笑容,他知道,有些事情,是时候摊牌了……河渠的修建因为“以工代赈”的推行,如同枯木逢春般重新焕发了生机。往日里空旷的河岸边,如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男人们挥汗如雨,用铁锹翻动着泥土,用独轮车运送着石块;女人们则三五成群,整理着工具,搬运着轻便的物料。孩子们在田埂上嬉戏奔跑,清脆的笑声回荡在河谷之间,为这原本艰苦的工程增添了几分活力与希望。
民工甲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看着眼前初具规模的河渠,感慨道:“郭公子真是神人啊!要不是他出的这个主意,咱们哪能吃得上饱饭,还能为家乡做贡献!”
“可不是嘛!”另一个民工附和道,“以前官府修渠,咱们躲都来不及,哪里还敢奢望能参与进来。郭公子真是为咱们老百姓着想啊!”
百姓们对郭凌峰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而郭凌峰并没有因此而自满。他每日都奔波于工地之间,仔细观察着工程进度,指导着施工方法,解决着各种难题。他教授工匠们如何利用简单的工具提高效率,如何加固堤坝以抵御洪水,他的每一个建议都充满了智慧和远见,让原本经验老道的工匠们也不禁心生佩服。
赵县令看着这一切,心中对郭凌峰的敬佩之情更甚。他知道,郭凌峰的才能远不止于此,他就像一块璞玉,一旦雕琢成器,必将光芒万丈。
转眼间,数月时间过去了,河渠的修建已经接近尾声。看着眼前这条蜿蜒曲折、气势磅礴的水利工程,郭凌峰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这条河渠的建成,不仅能解决当地百姓的灌溉难题,更能造福子孙后代,成为流传千古的功绩。
这天傍晚,郭凌峰与赵县令并肩走在河堤上,夕阳的余晖将他们的身影拉得格外修长。
“郭公子,河渠即将竣工,本官已经上报朝廷,相信不日便会有旨意下来。”赵县令语气中难掩兴奋和期待。
郭凌峰微微一笑,目光深邃地望着远处波光粼粼的水面,淡淡地说道:“一切都要等竣工之后再说,现在还不是放松的时候。”
赵县令闻言,心中一凛,他知道郭凌峰说得有道理。这段时间以来,郭凌峰的风头太盛,难免会招致一些人的嫉妒和不满,在事情没有尘埃落定之前,谁也不能保证会不会出现什么意外。
几日后,一匹快马疾驰而来,停在了郭凌峰的面前,来人翻身下马,从怀中掏出一封盖着火漆印的信函,高声喊道:“圣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