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不久,朝堂上的言官频繁弹劾太子麾下官员,哪怕证据粗浅,“自己”也都表现出了极大的重视。
一个帝王,想要栽赃陷害几个官员极其轻易。
朝野内外也逐渐流传出太子治下不严,放任麾下欺压百姓、横行霸道、欺上瞒下的传言。
也就是在这时,作为旁观者的康熙才发觉,原来胤礽所行利国利民之事,全都是打着朝廷的旗号,他一个太子之名声,竟及不上在朝中办事的大多皇子响亮。
为了名正言顺地废黜胤礽的太子之位,“他”亲自筹谋了那阴险的计策,使胤礽背负了秽乱宫闱的恶名。
胤禛、胤祉等人不相信胤礽会做出这么大逆不道的事情,纷纷进宫为胤礽求情,而出京办差的其他儿子收到了消息之后,也都无一例外,选择快马加鞭赶回京城。
“他”看到胤礽在皇子之中的话语权之后,更为忌惮胤礽。
于是不顾劝谏,很快就废黜了胤礽,并赐了一杯毒酒到毓庆宫。
在胤礽临死之时,胤禔、胤禔、胤禛、胤祺、胤佑,以及好多他都不认识的人,都冒着被问罪的风险去毓庆宫为胤礽送行。
康熙亲眼看着满身颓丧的胤礽起身,冲着一众兄弟行大礼,请求他们护住他的妻儿,然后端起那杯毒酒一饮而尽。
“腾”!
康熙从龙床上坐起,大口大口的呼吸着空气。
“万岁爷,您怎么了?”
梁九功略带焦急的声音传来。
“用不用奴才叫太医?”
康熙沙哑着声音回道,
“不必。”
亲眼看着胤礽将毒酒一饮而尽,康熙心中的痛楚实非言语所能形容。
原来真的是他亲手葬送了胤礽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