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璋开口道:“诸位,周瑜想夺我西川,幸好陛下早已识破,引君入瓮的计划已经差不多了,雒城一定要给我守住,不知何人愿意领命,去镇守雒城?”
背后有皇帝和曹操撑腰,又有内应刘备,哪怕刘璋再昏庸无能,这个时候,他心里也是很有底气的。
“父亲,孩儿愿往!”
就在众人观望的时候,堂下闪出一人,正是益州牧刘璋的长子,刘循!
刘璋有些担心,“此战不容有失,我儿可有把握?”
刘循傲然挺立,掷地有声的回道:“周瑜要想越过雒城,除非从孩儿的尸体上踏过!”
张任、泠苞、邓贤、黄权、王累等人,见刘循如此有担当,脸上也都露出了赞赏之色。
刘璋见儿子这么有决心,欣慰的点了点头,“好吧,为父给你调拨两万人马,让张任、泠苞邓贤随你一同前往。”
众将士轰然领命,刘循当即点齐人马,两万大军星夜奔赴雒城。
刘循可不是纸上谈兵的赵括,到了雒城后,他马上开始准备。
城墙上密密麻麻,强弓硬弩滚木雷士准备的非常充分,刘循又出城观察了周围的地形,在雒城一左一右的山坡,设立了两座大寨,成掎角之势,拱卫着雒城。
散会后,走出议事厅,孟达叹了口气,见四下无人,便对法正说:“孝直,你看到了吗?大公子亲自领兵挂帅,张任冷苞邓贤,也都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军中宿将,这雒城,只怕周瑜拿不下来啊。”
法正不动声色的摆了摆手,极为淡定的说:“不着急,先看看再说吧。”
张松这一路之上,完全充当了活地图的作用,帮着周瑜指引路线,快要抵达雒城的时候,周瑜一再询问,得知有大小两条山道通往雒城,周瑜于是便决定,分兵两路行动。
“玄德,你是选大路还是小路?”周瑜笑着跟刘备商量。
刘备淡然的回道:“大都督,你走大路,我就走小路,你走小路,我就走大路。”
张松提醒道:“大路平坦,但路途要远一些,小路难行,要近一些。”
“请大都督先选,我走哪一边,都行!”
刘备表现的既平静,又大度,让周瑜先选,刘备走哪一边都行,这无疑让周瑜变的很被动。
周瑜盯着刘备,似笑非笑,心说:好一个刘备,你这是将了我一军啊。
如果周瑜选大路,就感觉是在欺负刘备,好像在占他便宜一样。
周瑜笑道:“既然如此,那玄德走大路,我走小路。”
刘备欣然点头,当即队伍开始埋锅造饭,吃过战饭,队伍一分为二,刘备走大路,浩浩荡荡,径直去往雒城。
周瑜走的自然是小路,可周瑜哪里知道,刘循沿途路上,早已布置了斥候监视,得知周瑜走的是小路,刘循眼中闪过一丝冷芒“周瑜,这是你自己找死,怨不得旁人!”
刘循要亲自出兵,伏击周瑜,张任却主动领命,“大公子,还是让我去吧。”
张任是一位中年武将,他身形高大而挺拔,虎背熊腰,展现出武将的威猛气势。他的面容严肃而坚毅,剑眉星目,透露出果断和决绝。
他头戴银盔,身披重甲,甲胄上的纹理和装饰显示出他的身份和地位。他手持一杆长枪,枪尖闪烁着寒芒,令人不寒而栗。
他的眼神坚定而忠诚,张任对刘璋父子充满了忠心,这是一个愿意为了守护西川,付出生命的男人!
同时,他还是刘循的老师,刘循的枪法就是得自张任的真传。
刘循看了看张任,见他面容肃然,充满决心,便点了点头,“好吧,既然如此,那就拜托张将军了!”
张任当即抱拳拱手,“定不负大公子所托!周瑜必死无疑!”(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