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7章 冉冉升起的传媒帝国

李嘉诚无奈的摇了摇头,“那还叫什么商量?通知而已。”

“我想不到你不同意的理由,这不是笔好买卖吗?”

面对儿子的质问,李嘉诚张了张嘴,却无话可说。

20亿卖了卫星电视,是不是笔好买卖?

当然是好买卖!

半年净赚10亿港元,即便是在和记黄埔这种香江顶级财团内部,也算是一等一的投资受益了。

这位林太,真是好手段啊!

李嘉诚的心中升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李家和林家同住在深水湾的别墅群,又都是巨富之家,按照中国人的处世习惯,两家应该多有走动。

可林家入住深水湾两年时间,却十分低调,鲜少与邻居们走动。

林家的这种风格并不仅体现在与邻居们的交往上,放在商场上也是一样。

凡是香江的大家族,多有联姻、合作、共营之举,这么多年来彼此之间早已盘根错节。

但林氏是个特例,大多数时候深居简出,如同一头商场独狼,却每每总能取得出人意料的成绩。

短短五六年间,积攒百亿家资,每一步都算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连他都不得不叹为观止。

他这个小儿子自小就行事大胆,骨子里崇尚投机,这次陶玉书找上小儿子,一出手就是20亿,出手无比精准果决。

不仅是拿捏住了儿子的性格缺点,更拿捏住了他要证明自己的心态,和李家的内部分化。

李嘉诚甚至猜想,陶玉书不在私下里找小儿子,而是出现在和记黄埔中心,也是算计着儿子的虚荣心,知道他急于在和黄内部彰显自己的存在感。

想到这里,他望着眼前兀自得意非凡的儿子,心中冷不丁冒出一句古诗。

生子当如孙仲谋啊!

“老爸!”李泽楷见父亲迟迟没有说话,忍不住催促了一声。

李嘉诚回过神来,眼神复杂的看着这个小儿子,语重心长的说道:“你从7岁就不听我的了,何况现在马上27了。”

听到这话,李泽楷大喜过望,“这么说你同意了?”

李嘉诚收起心中的失望,说道:“卖电视台可以,你跟我借的钱要立马归还。你的第一桶金也有了,以后自己创业,我不会再帮你兜底。”

李泽楷朗声道:“没问题,一言为定!”

1991年8月16日,周五。

清晨的香江已经是一派繁忙景象,街道上车水马龙,路上行人匆匆,写字楼内人流如织,位于北角的明报大厦内如同往常一样忙碌。

突然,格子间内爆发出一阵惊讶之声。

“你们看新闻没?看新闻没?”

年轻的编辑一脸惊容,对刚到公司的同事们大呼小叫。

路过的许霭仪见状蹙眉不悦,“阿光,大惊小怪的干什么?我们是做新闻的,越是有重大新闻越要有静气!”

她是《明报》的督印人,职责是监督报纸的出版,从职责上来说跟法人没什么区别,负法律上的一切责任,在公司内位高权重。

听到她的呵斥,被呼作阿光的青年缩了缩脖子,闭上了嘴。

许霭仪问:“出了什么大新闻?”

阿光递上手中的报纸,“您看,《信报》说我们要收购和记黄埔的卫星电视!”

嗯?

什么乱七八糟的?

许霭仪听着这话只感觉一头雾水,《明报》也好,明报企业也罢,跟和记黄埔八杆子打不着,又没有电视业务,收购电视台干什么?

可等她看到报纸上的内容,脸色顿时凝重起来。

明报企业20亿报价收购卫星电视?

《信报》的新闻说的有鼻子有眼,连许霭仪都忍不住狐疑了起来,可她好歹也是明报集团的高层管理,这么大的消息,她没理由不知道。

再说了,明报企业自己就是搞新闻的,真要是要收购卫星电视,这么大的新闻还轮得到《信报》蹭热度?

估计八成是《信报》不知道从哪打听来的小道消息,也不加求证就敢往报上登。

这两年报业竞争越发激烈,为了头条和销量,大家都不容易啊!

许霭仪正感叹的功夫,就见金庸自电梯下来。

“查先生!”

办公室内响起一片问好之声,金庸一一点头回应。

明报企业的控制权现在虽然在陶玉书手里,但当初在收购之时,金庸和陶玉书达成过君子协定。

他将继续担任明报企业名义上的董事长三年时间,帮助公司内部稳定军心。

因此他现在依旧每天都到公司来,只不过大量的工作已经不亲自过问了。

路过许霭仪,金庸和她打了个招呼,正要进入办公室,许霭仪却叫住了他。

“怎么了?”

走进办公室,金庸问跟进来的许霭仪。

“《信报》的新闻说,我们有意收购和记黄埔的卫星电视。”

金庸将外套脱下,挂到衣架上,“这件事啊……”

“还没谈好……”

金庸还没来得及说下去,许霭仪急切的问道:“真的要收购?怎么一点风声都没有?还是《信报》先得到的消息?好歹我们自己也是做新闻的!”

她的责怪之情溢于言表,但金庸并未在意,两人已经是三十多年的老同事了。

“你误会了。不是我们收购,而是我们和林氏影业共同收购,林氏为主。”

“啊!”

短促的呼声充满了惊诧,充分说明了许霭仪此刻的意外。

“林氏为主?电视是新闻传媒,要收购也应该是以我们为主来收购才对。”

金庸笑了笑,其实他在听陶玉书说起这个决定时,也是这个反应,可经过陶玉书一番解释后,他就明白了。

“电视是传媒,但它不仅有新闻属性,更是文化产业。

我们明报企业专注于新闻,你能找到几个电视人才?”

听到这话,许霭仪哑口无言。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明报企业做的是报刊不假,电视台有新闻节目或者新闻台也不假,但一家电视台不可能只有新闻内容。

对于大多数电视台来说,新闻内容的比重并不高。

反倒是林氏影业,因为是做电影起家,天然与电视内容产业有一定的契合性,收购、经营反而要更容易一些。

以后即便要做新闻,大不了从明报企业这边内部流动一些人才过去就好了。

有了金庸的提点,许霭仪一下子想通了问题的关键。

“原来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