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7章 冉冉升起的传媒帝国

金庸说道:“本来这件事还在谈,估计《信报》应该是从和记黄埔那边得到了点消息,迫不及待的就报了出来。”

许霭仪点了点头,“那我们这边还是等林太的消息,以……”

她的话还没说完,电话铃声响起,金庸接起电话。

两分钟后,金庸放下电话。

“定了,下午召开董事会和股东大会。

会议结束发布联合公告,林氏那边拟文件,接下来几天两家公司都要停牌了。”

许霭仪惊讶于林氏影业方面的效率,《信报》才刚放出来消息,那边谈判就结束了?

她好奇的问:“花了多少钱?全资收购吗?”

“花了21亿,现金,我们出5亿。”

“嘶~”

许霭仪忍不住惊叹出声,这可是21亿港元啊!

果然是林太,出手永远都是大手笔!

关键是现金收购,这么大一笔资金,即便是那些蓝筹股公司也没几家能拿得出。

可惜整个收购案跟明报企业关系不大,他们这些明报企业的中高层甚至连消息都不知道,还是从竞争对手那里知道的消息。

到底不是人家的心腹,许霭仪心中有些幽怨的想道。

许是看出她的心思,金庸安抚道:“收购谈判本来就是要保密的事,这件事林太事先已经知会过我。集团这边抽调了三个人,是我嘱咐他们千万保密!”

“这次收购成功,对明报而言有利无弊,不光是业务范围的拓展,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流动上也有着莫大的好处。”

金庸言语之间对这场收购案十分赞赏,当初他在问明报集团寻找接盘者时几经挑选,为的不就是找到一个能让明报集团大踏步的发展下去的人吗?

现在看,被林氏收购,简直不要太成功。

不但明报集团变成了明报企业,成功上市,一举成为香江最大的传媒业集团,现在连电视台都要有了。

金庸只感觉老怀大慰。

许霭仪心里也明白,眼下的明报企业在香江的发展已经走到了瓶颈,收购卫星电视确实是神来之笔,为明报企业的发展打开了上限。

但她也在猜想,林太之所以要以林氏影业为主进行收购,未尝没有制衡明报企业的想法。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防止明报企业一家独大,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明报企业内进行一次名为调动,实为清洗的人员大流动。

毕竟明报企业现在的大多数管理人员都是查先生一手带出来的。

一石数鸟!

林太的心机和手腕,实在莫测!

许霭仪忍不住生出几分敬畏之心。

关于林氏影业和明报企业联合收购卫星电视有限公司的决定,在两家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和股东大会上不过是走个形式。

就跟当初陶玉书决定向内地捐赠1亿港元一样,其实打个电话就可以,但这毕竟是一笔涉及到20多亿港元的交易,形式上还是要尊重广大投资人。

上午《信报》报道,下午两家公司开会,消息早已传的满城风雨。

这期间,上午时明报企业和林氏影业的股票一直在震荡,直到下午消息确定,市场立刻反应过来,股票直接拉涨。

一直到两家公司出公告,向联交所提交收购相关的文件和资料,公司停牌,明报企业和林氏影业加在一起直接涨出了20亿市值。

市场反应如此激烈,甚至不需要两家公司出通稿来画饼,广大投资人已经自行脑补出一幅美妙画面。

电影、电视、新闻……这不妥妥一个正在冉冉升起的传媒帝国吗?

买!必须买!

横跨电影、电视、新闻的巨型文化传媒集团,当年的邵氏来了也不够打啊!

除了林氏影业和明报企业这两家收购方,这次收购公告放出后,连被收购方卫星电视的母公司和记黄埔的股票都跟着涨了不少。

林氏影业和明报企业上涨的逻辑是业务方向上有了新的扩展,和记黄埔股价的上涨单纯是因为赚钱。

卫星公司有限公司这家子公司,和记黄埔总共也就投入10亿港元,这才半年时间净赚11亿港元,上哪找这么好的买卖啊!

至于说,卖了本来很有潜力的电视业务,让损失了公司的未来潜力,对于别的公司可能是问题,但对和记黄埔从来都不是问题。

李嘉诚掌舵下的和记黄埔,从来都是什么赚钱做什么,赚钱才是这家公司的核心业务。

林氏影业、明报企业联合收购卫星电视,最大的影响不是股价,而是香江传媒业的整体格局。

正如市场上的投资者们所期待的那样,一个横跨电影、电视、新闻的传媒帝国已经形成了雏形,这对于香江的传媒行业整体来说既是提升,也是巨大的挑战。

不管是几家报业上市公司,还是电视台,看到这个新闻无不感到压力巨大。

原因也很简单,报刊销量、开户费大多都是维持开支,要赚大钱都得靠广告。

如今林氏影业、明报企业、卫星电视三家形成集团作战的模式,无论是在成本控制、业务流转、辐射人群、业务量等诸多方面,都将对其他竞争对手形成一定的挤压。

这种挤压可能在短时间内还看不出什么,毕竟卫星电视才开播半年。

可时间长了呢?它逐渐发展起来了呢?

都是大家浸淫传媒行业几十年的老狐狸,心里明镜一般,但面对陶玉书的咄咄逼人,似乎又拿不出更好的办法,只能期盼着手底下见真章的时候能够抵挡得住攻势。

卫星电视被收购的消息传出来这天是周五,沸沸扬扬的闹了一整个周末,到周一市场才安静下来。

林氏影业和明报企业两家公司依旧处于停牌状态,一直到第二个周五,《明报》突然发表了一篇新闻稿,详细披露了收购案的个中内情。

其中各种利益谈判的细节较之《信报》的报道清楚了不知道多少,立刻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眼球,让本已经沉寂下来的收购案再次获得了市场的关注。

有意思的是,《明报》的报道并未把笔墨完全放在两家收购方上,在这篇报道里,负责卫星电视有限公司实际经营的李家次子李泽楷似乎成了主角。

豪门出身,初生牛犊不怕虎,以5亿资金(只计算卫星电视牌照费)半年时间博得21亿,这绝对要算是香江商业史上最短平快、最具性价比的投资了。

如此巨大的成功也令李泽楷这位超人次子一战成名,成为了这个八月里香江商业界最耀眼的明星。

在《明报》的带动下,诸多新闻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着卫星电视收购案,李泽楷“小超人”之名不胫而走。

最近李嘉诚在与不少商业伙伴交流时,动不动就会听到“后继有人”、“虎父无犬子”这样的评价。

他听了是既憋屈又欣慰,憋屈的是他十分清楚,媒体突然之间一窝蜂的吹捧儿子,必定是出自于那位林太的手笔。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她大抵也是明白最近风头出的太大了,为了减少她自己的受关注度,便将儿子推到了台前。

以她手中所掌握的媒体力量,操弄如此级别的舆论,易如反掌。

可即便是明白陶玉书的居心用意,李嘉诚却也不能完全怪罪。

因为儿子虽然当了挡箭牌,却也结结实实的在香江商业界乃至亚洲商业界扬了一次名。

年轻人初入生意场,不是人人都有机会一朝成名的。

在商业圈子里,“名声”不一定等于“钱”,但一定等于“势”。

刘銮雄为什么在当年成为香江股坛人人谈之色变的“股市狙击手”?

一战庄士集团、二战华人置业、三战中华煤气……后生小辈挑战名门望族,将大佬玩弄于股掌之中,这便是以名聚势的好处。

儿子的扬名,与刘銮雄的“恶名”完全不同,但结果是趋于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