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王朝接连两次在鸦片战争中惨败,让各朝古人唏嘘不已。
大家了解到雍正的事迹后,才明白大清帝国有多么的强大,也难怪主播会说大清帝国是历朝历代中皇权达到顶峰的朝代。
可就是如此强大的大清帝国,却被外国侵略者按在地上摩擦,想想也是悲哀。
各朝的统治者倒不是同情清朝的遭遇,而是难免有一种类似兔死狗烹的感觉。
“顾命八大臣和两宫太后形成三角制衡关系,谁也别想一家独大,确保载淳顺利接班。”
结果战争都快结束一年时间了,咸丰还一直留在承德,直到最后病逝。
刘彻:朕要是没有记错,清政府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签订《北京条约》的日子是1860年10月,咸丰皇帝在1861年8月病死于承德避暑山庄,也就是说战争结束快一年时间了,咸丰皇帝还没敢回到北京,如此胆小窝囊的皇帝也是少见。
“因此他挑选的辅政大臣都是位卑权重,短期内成不了权臣,威胁不到皇权的人。”
“显然是不可能的,既然不服气,那很自然朝中的元老也不会支持八大臣。”
“当然,肃顺的职务并不低。”
“第六位是匡源,汉臣,时任礼部侍郎、军机大臣。”
“11月2日,对京城变化毫不知情的载垣和端华刚刚入京,随即就被逮捕。”
各朝的统治者从清朝的遭遇中有所感悟,那就是不能闭关锁国,夜郎自大。
“当时手上还握有兵马的人只有三个,一个是兵部侍郎,大概1万多人。”
“问题六,八大臣全部在承德避暑山庄,而朝廷班子却在北京。”
“这道看似不点名,实则要求八大臣交权的奏书传到避暑山庄后,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掀起了轩然大波。”
“恭亲王在北京活动的同时,在承德的慈禧也没闲着。”
要说大清晚期时代哪个人名气最大,就不得不提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
在内忧外患的危急关头,朝堂还忙着内斗,这样腐朽黑暗的清政府不灭亡都天理难容。
毕竟这三人是牵头的,也是跟两宫太后和恭亲王斗争得最激烈的,肯定不会有好下场。
“英法联军攻陷天津时,众大臣主张咸丰离京到承德躲避。”
“根据记载,肃顺当着小皇帝跟两宫太后的面肆意咆哮,把小皇帝都吓得尿裤子了。”
“杜翰就稍微惨了点,他老爸杜受田是恭亲王最痛恨的人。”
“载淳只有6岁,按照清朝皇帝12岁亲政的最低标准,载淳即位后起码也有6年的实习期。”
“如果这八个人忠心耿耿,那就是乱臣贼子,夺权窃柄。”
“而如果两宫太后有旨意,只要自己盖上印章就可以下发执行了,不需要经过顾命八大臣的同意。”
“表示事关重大,待回京之后再召开廷议决策。”
“咸丰死后,肃顺深知,拟旨要想通过,必须先批红,再盖上御赏和同道堂两方大印才能生效。”
“周祖培等人联名上奏,建议改年号为同治,即太后、皇帝、亲贵大臣同治天下的意思。”
“因受宠不及载垣,因此排在第二位。”
“想象一下,老领导退休前安排三个秘书主持工作,这让单位的老员工怎么看,能服气吗?”
“历朝历代,宫廷政变都是讲究一个快字。”
“现在咸丰驾崩,他还是顾命大臣,因资历老又深受咸丰信任,故而是名义上的八大臣之首。”
“至于如何向天下人解释处理八大臣的事,在没有两全其美解决方案的情况下,那也只能把责任推给先皇了。”
“问题三,作为满洲贵族和外戚代表的景寿并不是可靠之人。”
苏晨思索再三,还是决定给各朝古人重点提一下辛酉政变。
“这还不算,他还剥夺了慈禧去咸丰灵前祭酒的资格。”
“大致是说恭亲王化装成萨满,在行宫见到了慈禧和慈安。”
“咸丰让一个从一品的协办大学士主持朝政,京城里的那些元老能服气吗?”
“八里桥之战后,因清朝的北方正规军遭到毁灭性打击,朝廷急需善于练兵的大臣,于是焦佑瀛也得到了咸丰的格外器重。”
“第二个是铁帽子王郑亲王端华,他也是三朝元老,两届顾命大臣。”
说来说去,还是顾命八大臣出现重大失误,没有算计到两宫太后和恭亲王联合。
“八大臣放走了慈禧和小皇帝,给了对方从容布置收拾自己的时间,堪称是作死之举,再也没有翻盘的可能。”
“如果他不是疯子,那就是背后有人指使,而这个人肯定就是两宫太后。”
如果不和外界接触,迟早有一天也会面临清朝的悲剧。
尤其是主播刚刚提到辛酉政变,既然要发动政变,军队的作用就更为重要了。
“第三个是景寿,满洲镶黄旗人,世袭封一等公家。”
他虽然知道自己没有治理好大清帝国,给天下臣民的名声也不好,但也不用如此揶揄他吧!
他好歹也是堂堂的大清皇帝,颜面还是要顾忌的。
而不是一下子得罪两人,让两宫太后联合起来。
“9月10日,一个叫董元淳的御史上了一道《奏请皇太后权理朝政,并另简亲王辅政折》给两宫太后。”
“按照规定,咸丰的灵柩将会在六天之后进京。”
“肃顺此举意在挑起两宫太后的矛盾,只要她们有了矛盾,自己就有机会趁机扩张权利。”
“咸丰疏远近支宗室,堪称是迷之操作。”
“修理完慈禧后,肃顺随即又联合其他七个大臣,向慈安提出了一个十分过分的要求。”
“景寿和恭亲王的关系如此之紧密,他在关键时刻不跳反就是见了鬼了。”
他不用猜也知道,两宫太后和顾命八大臣肯定会为了权力斗得你死我活的。
鲜明的例子就在眼前,他不愿意看到恭亲王独揽大权,把六岁的小皇帝踢到一边。
“穆荫因为是领班军机大臣,位高权重,因此被发配军台效力,后被赦免。”
“大吵大闹一番后,见对方都没有让步的意思,两宫太后和八大臣只好各自退一步。”
“但考虑到醇郡王为人老实,不象恭亲王那样让人觉得有野心。”
从始至终,顾命八大臣对两宫太后私底下的动作毫无察觉。
“当年要不是杜受田帮助咸丰夺嫡,可能皇位就轮到恭亲王做了。”
“由此,以载淳为同治皇帝,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以恭亲王为执政官的组织架构就这么确立了。”
可他怎么也没有想对,他精挑细选的顾命八大臣,居然跟两宫太后有矛盾。
至于其他的五个顾命大臣都是凑数的,网开一面再正常不过。
“被修理一通后,慈禧的头脑相当冷静,她并没有把封号被贬低归咎于慈安,相反她很清楚自己当下必须要与慈安结盟。”
“如果他支持八大臣,两宫太后就只能靠边站。”
可把皇位交给六岁小儿,并让两宫太后和顾命八大臣形成三角制衡关系,共同辅佐小皇帝,这么做只能加速清王朝的灭亡。
“说皇上年幼,应该由太后垂帘听政,并另选近支亲王,如恭亲王辅政。”
“然而在见识了英法联军的洋枪洋炮后,匡源被吓破了胆,哭着求着让咸丰帝带他去承德,一时之间沦为笑柄。”
他就没搞明白肃顺怎么想的,都已经和两宫太后闹得水火不容了,怎么还能不防着对方呢?
尤其兵权是敏感问题,在慈禧太后出招的那一刻,就应该直接拒绝。
“在场的大臣也很配合慈禧,大家义愤填膺,大骂肃顺混蛋。”
“如此安排,让文祥对咸丰的遗诏非常不满。”
可那时的大清江山已经风雨飘摇,不管是内部还是外部都面临着危机。
“因为承德一带的兵马主要来自正黄旗汉军,如果醇郡王接管了正黄旗汉军,端华想再调兵就没那么容易了。”
刚才听到主播说恭亲王把处理八大臣的责任推给他,还说什么他的名声已经很糟糕了,也不差这一条。
毕竟顾命八大臣只有文官,没有武官,就注定八大臣只能依附两宫太后。
“怡亲王载垣和郑亲王端华因为是亲王,可以留全尸,被判处在宗人府自尽。”
不过他也不禁感叹,有愚蠢的君主,就会有愚蠢的臣子。
论实权,两宫太后的权力比顾命八大臣要大得多。
“如果让八大臣执政,内阁的元老们捞不到半点好处,所以当时能指使董元淳上奏书的人只能是周祖培。”
“咸丰生前担心皇权被篡夺而设计出的权力制衡方案,看似巧妙均衡毫无披露,实则漏洞百出。”
“他是咸丰姐姐的额驸,既是满洲勋贵,又是外戚,位列顾命八大臣的第三位。”
“或许咸丰的安排是出于双重考虑,既要防止两宫太后架空皇帝,又要防着大臣架空皇帝。”
顾命八大臣原本就执政根基薄弱,得不到大多数人的认可。
愚蠢的咸丰皇帝最后临死前还出了一个昏招,把皇位交给年仅六岁的唯一儿子。
“虽然载淳是咸丰唯一的儿子,继位法理毋庸置疑。”
但按照他对大清晚期这群人的了解,后面肯定还会有内斗,直到最后有一人独揽大权为止。
“自从八里桥之战后,北京也好,热河也罢,其实都没有多少清朝的正规军。”
“这件事情在清末流传很广,就连溥仪撰写自传《我的前半生》时也记录了这件事。”
之前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咸丰的表现就很愚蠢,一点也没有明君的样子。
“但正所谓考虑的太多,担心的太多,往往是机关算尽终成空,曲终人散皆是梦。”
“安排完后事,咸丰陷入昏厥,2天后病死于承德避暑山庄。”
“景寿虽然是咸丰的姐夫,但他同时也是恭亲王的姐夫,并且还是亲姐夫。”
为了避免出现多尔衮、鳌拜之流,他依旧选择把恭亲王排除在顾命八大臣之列。
他没有让亲兄弟恭亲王担任顾命大臣辅佐小皇帝,也是怕出现顺治帝和康熙帝的情况。
“朝中有那么多人不服八大臣,而八大臣却没有一个人在京城拉拢各方势力的支持。”
看来看去,他觉得顾命八大臣太过愚蠢,尤其是八大臣为首的肃顺。
“兵部侍郎的兵马多于端华,这时候他的态度很关键。”
现在咸丰看不清形势,临终前的安排全部作废了,他反而觉得这就是咸丰正常的水准。
“不过,肃顺明显低估了慈禧和慈安的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