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郑亲王端华身兼热河步兵统领,管着承德一带的兵马,这也是八大臣敢威胁两宫太后的筹码之一。”
“洋务运动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后的第二年,是清政府主动发起的一场救亡图存的改革运动。”
“咸丰驾崩前,穆荫任兵部尚书,领班军机大臣。”
“三是授予皇后慈安御赏印章,授予太子载淳同道堂印章。”
“不过在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之前,大清还发生了一件重大历史事件——辛酉政变。”
尤其是在大清晚期动荡不安的局势下,获得军队的支持就更显得重要了。
“载垣是十三阿哥胤祥的五世孙,与道光系宗室的共祖是康熙,关系非常疏远。”
原本应该忠于咸丰皇帝的八大臣,选择挑唆两宫太后,还要把两宫太后和小皇帝当傀儡。
“咸丰机关算尽,选了八个文官,全然无视军方的利益。”
“而一向好脾气的慈安此时也明显感受到了顾命八大臣的意图,这是赤裸裸的在挑衅自己。”
不过大家转念一想,这事也很正常。
“如此有悖先帝遗诏之举,要怎么向天下人解释呢?”
唯有如此,大清江山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从国内外的危局中挺过来。
“八大臣是咸丰生前指定的执政官,那么两宫太后能不能推翻咸丰遗诏,另寻听话的执政官呢?事实上还真的可以。”
现在有实力的势力全部站到两宫太后一边,顾命八大臣的末日马上就要来了。
“问题二,八大臣中没有内阁大学士。”
“三人密定计,然后恭亲王返回京城为政变做部署。”
想当初,年幼的顺治帝被多尔衮把持朝政,年幼的康熙帝被鳌拜把持朝政。
“而周祖培掺和进了八大臣与两宫太后的权力斗争,那就说明恭亲王在京城拉拢了朝中元老的支持,这对八大臣而言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号。”
“第五位是穆荫,满洲正白旗人。”
“不过肃顺明显猜错了,董元淳和两宫太后素无瓜葛。”
顾命八大臣全都是文官,居然没有一个能代表军队利益的大臣,这是咸丰安排顾命大臣最愚蠢的地方。
可结果咸丰前脚刚走,后脚八大臣就开始跳脚和两宫太后闹腾。
看到弹幕上全都是调侃的话语,咸丰一脸无语,内心再次受伤。
“加之慈禧毕竟代表了皇帝,确实不方便驳回,于是他们也就同意了慈禧的提议。”
“几天后,兵部侍郎带兵到热河哭丧。”
肃顺最大的问题,怎么能让恭亲王和两宫太后单独见面呢?
太大意,也算是无知吧,不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
“他因为能力出众,一直深得咸丰器重,是当时资格最老的军机大臣。”
“在这6年时间里,咸丰要考虑如何才能保证大清皇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儿子的手里,而不是旁落他人。”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而咸丰挑的八个人,只有肃顺是协办大学士。”
大清朝尚且如此,要是他们朝代也遭遇到洋人的枪林弹雨,恐怕也会有此下场。
居然把慈安太后也给狠狠得罪了,把慈安彻底推向了慈禧一边,哪有不败的道理。
“11月3日,大清中央政府重组,恭亲王得到重用,被任命为议政王大臣和领班军机大臣,取代了八大臣成为执政官。”
而且肃顺都已经把两宫太后彻底得罪死了,居然毫无应对之策,任由两宫太后带着小皇帝逃走。
“反正咸丰的名声已经很糟糕了,也不差这一条。”
嬴政:咸丰安排的顾命八大臣全部垮台了,真是不堪一击啊!
“9月6日,慈禧提议让醇郡王担任正黄旗汉军都统。”
“但是咸丰把道光五弟惠亲王、咸丰五弟敦亲王、咸丰七弟醇郡王也一并排挤在外,这导致最后几乎所有的道光系宗室都倒向了两宫太后。”
“用一句话来概括咸丰的安排,就是授予顾命八大臣票拟权,授予两宫太后批红权和掌印权。”
“只有匡源据理力争,主张坚守北京,誓与联军死战到底。”
他既想用顾命八大臣,又不想顾命八大臣做大,最终利用宗室身份威胁皇权统治。
“排第四的是明星人物肃顺,他是端华的亲弟弟。”
“但是我们扒开框架看内核,却发现这完全是个豆腐渣工程。”
“问题五,八个顾命大臣全部是文官。”
“而周祖培是体仁阁大学士,顾命八大臣中没有内阁大学士。”
“二是任命御前大臣载垣、端华、景寿、肃顺和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为政务大臣,辅佐载淳,这八人即顾命八大臣。”
他只能说肃顺想要独揽大权,但可惜政治觉悟太低,完全看不到其中的凶险。
“一是册立载淳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
四五.三二.八五.二四四
至于八大臣的政治根基薄弱,也是他故意为之的。
“慈禧提议让醇郡王担任正黄旗汉军都统,意图很明显,就是要分化端华手中的兵权。”
得罪慈禧太后也就算了,应该最大程度争取拥护慈安太后才对。
“对此,载垣、端华、肃顺等人当然是强烈反对。”
“第七位是杜翰,汉臣,时任工部侍郎、军机大臣。”
“发生在辛酉年的这场政变就这样结束了,清朝的历史也从咸丰时代进入到了同治时代,慈禧也正式登上了政治舞台。”
唯有如此,才能让其他臣子心服口服,使得朝堂的政局稳定,不至于出现什么动荡。
在大清江山即将倒下的那一刻,还选择把皇位交给六岁小儿,这不是让大清朝灭亡得更快吗?
他要是在咸丰的位置,最正确的做法就是把皇位交给有能力的亲兄弟。
“然而八大臣小看了慈禧,就在当天,娇生惯养的慈禧、慈安带着小皇帝日夜兼程,仅用两天就赶回了北京。”
“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把自己在承德避暑山庄被八大臣欺负的委屈,添油加醋的说给在场的大臣听。”
“三是管着热河兵马的端华,也有大概几千人。”
因此他们很好奇,这个洋务运动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运动,获得清政府和外国列强大力支持居然也失败了。
“匡源和杜翰虽然深受咸丰的信任,但他们的工作更像是领导的秘书,资历不足以让同僚心服口服。”
而且肃顺更愚蠢的就是分化了手中的兵权,让慈禧太后安插人手。
他清楚的记得在英法联军将要攻打北京时,咸丰就带着老婆孩子逃去了承德避暑山庄。
咸丰想得还挺好的,让两宫太后和顾命八大臣一道辅佐小皇帝。
他看得出来,咸丰的本意是想八大臣听命于两宫太后。
“解决了八大臣,一个新问题随之摆到了慈禧和恭亲王面前,他们要如何向天下人宣告新君登基的正当性呢?”
“道光能想到的,咸丰却鬼迷心窍,关键时刻疏忽了。”
“但后来发现缺少能代表军队利益的大臣,便又临时加上了僧格林沁。”
各朝古人听完辛酉政变的来龙去脉,全都唏嘘不已,感情顾命八大臣弄死了三个爱新觉罗的自家人啊!
就比如顾命八大臣中没有内阁大学士,让内阁元老也站在两宫太后一边。
“慈禧明白这个道理,而肃顺等人却不懂。”
虽说最后大清形成了新的组织架构,载淳为皇帝,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恭亲王为执政官。
“恭亲王回京后,趁着八大臣不在,拉帮结派。”
“公元1861年8月20日,偏安承德避暑山庄的咸丰皇帝病危。”
“同一天,身处密云的肃顺也遭到逮捕。”
很多人对洋务运动大感兴趣,纷纷在弹幕上询问主播。
在他看来,肃顺明显就是脑子缺根弦,居然一下子把两宫太后都给得罪了。
“八大臣的执政根基其实很弱,了解一下咸丰留下的这些托孤大臣就知道了。”
“剩下的五位,景寿马上跳反,匡源等人不敢造次,只得乖乖认输。”
不过这场政变也让他看到了清朝晚期的昏聩,也难怪大清王朝会走向灭亡。
原因很简单,慈禧正是通过辛酉政变登上了政治舞台,为日后统治大清帝国奠定了基础。
“仗着自己爹与咸丰的关系,他也深受咸丰信任。”
“很快拉拢了一群盟友,如军机大臣文祥。”
他本就对咸丰不抱有任何期待,可如今看到咸丰临终前安排的八大臣人选,他还是被咸丰的愚蠢给气笑了。
“大体来看,咸丰构建的顾命大臣框架是合理的,有宗室、有勋贵、有朝臣,各方利益貌似都能照顾到。”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肃顺便想出了一个办法。”
“头一个是铁帽子王怡亲王载垣,他是三朝老臣,道光驾崩时他就是顾命大臣。”
“10月26日,咸丰帝灵柩起架,往北京进发。”
“匡源、焦佑瀛回家养老,没有受到处罚。”
“问题四,代表朝臣利益的三个军机大臣资历不足。”
“协办大学士为从一品,官阶比之内阁大学士要低半级。”
“剩下五人凑数的景寿由于与恭亲王的关系得以保留爵位,后来官运亨通,又做到了正一品的领侍卫内大臣,结局最好。”
而且由于咸丰选择的八大臣没有平衡好各方的势力,最后使得这些势力反对咸丰的遗诏。
“见慈禧出招,肃顺和端华起初想拒绝。”
“匡源这个人自幼被称为神童,出仕为官后以清廉勤勉自律而享誉官场,但是他的节操一般。”
“如此一来,这就给了反对者们在京城拉帮结派的机会。”
结果没想到,咸丰刚一死,顾命大臣就想着大权独揽了。
要是大清朝稳如泰山,把皇位交给六岁的小儿子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