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后事(本书完结)

“闭嘴,要么下個月随探查队登船,要么咱立刻抽死你个蠢货!”

朱樉吓得脸色苍白,唯唯而退,印象中父皇还没对自己兄弟几个发过如此大的火

朱元璋喝退逆子后,接下来又安排了老三老五,老三进科学部,老五对药草之学感兴趣,干脆进了太医院,反正都要历练的,现在不趁着在眼皮子底下多抽几鞭,等去了封地就管不住了。

“接下来是土澳之事,那边按天幕的说法,靠近南纬30°,整个国土几乎都是沙漠,只有南边沿海地带能赖以生存,不过几无人烟,谁可为帅开疆拓土?”朱元璋冷静地开口说道,他需要的是极为忠诚又有行政能力的主帅,倒是有个人选,不过天德走不开啊.

之所以跨越这么远去开疆拓土,主要是为了地下的铜矿、铁矿.

也就是,朝廷要发行纸币了,而诚如天幕所说,纸币本无价值,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资源为其背书,比如金银,称之为金银本位。

比如一国信用,则.

中原腹地历来缺乏资源,况且各地的大建设,如电线、电话线、铁路等的铺设,都离不开铜、铁。

有了铜,有了纸币,才是接下来的“大明宝钞-石油”战略。

中亚那块地区的石油资源非常重要,但那是人家世代生存的土地,交易的成本显然比战争的成本低。连我大明百姓都不认的宝钞,人家怎么可能会认?

因此急需铜币为我大明宝钞背书。

在如今这个年代,铜矿还没有被大规模开采,因此以其作为纸币背书是够用的。

群臣除了中书省及六部尚书、侍郎提前得到过风声,其他人都是一脸懵逼.

“禀陛下,云南、贵州未收复,劳师远征是否.”

“西南芥藓之疾罢了。至于劳师远征,南洋诸国不足为患,此事已定。现在定的是主帅人选,诸卿可得为我大明,举贤不避亲呐.”

最终议来议去,还是落到了李文忠、汤和等人身上,李文忠挂帅,汤和、廖永忠等为将领。

朱元璋能信任的人不多,李文忠是其外甥,是事实上的自己人,因此众人都不意外。

而以廖永忠、汤和随徐达破京都生擒天皇、足利义满的功绩,都足以封公了。

但在他们之上的徐达就不好封了。

因此朱元璋与中书省议了几遍,最终决定破例给徐达封王,不过王位不世袭。汤和、廖永忠封公,两人也得到了一点消息,因此皆愿为国远征。

李文忠也愿远征,去见识那遥远的土澳,以及再南边的南极。

说是远征,其实就是占住无主之地.之后的事宜是要迁人过去搞大开发.

金陵城雨花台,有高僧讲法,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

洪武五年秋,大明收复云南、贵州等地。

洪武六年秋,秦王朱樉等人九死一生从美洲归来,顺利带回了红薯、土豆、玉米等粮食作物。如天幕所言,红薯喜湿热,宜种植南方。土豆喜冷,宜种植北方。

洪武七年夏,第一批红薯、土豆收获,震动金陵、南洋各国。相较之下,红薯自带甜味,实为不可多得的粮食,土豆虽然没味道,但实在管饱。

这一年大赦天下,皇帝陛下亲自劝耕、开垦荒地。

洪武九年,迁东南密乡五万户并一众囚犯到土澳,同年发行大明宝钞。

洪武十年,迁徙东海行省十万众打散归于大明各地,迁大明十几万众到东海行省.

同年,燕王朱棣出镇北美,数年间打下赫赫基业。

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改为内阁制。胡惟庸为第一任内阁首辅。

洪武十四年,大军北上灭建州女真、北元,逼得北元残部西逃。

洪武十五年八月,马皇后偶然风寒,不过因为青霉素、大蒜素等各种药物研制成功,其病来得快去得也快。

这一年,大明宝钞-石油战略达成,同年大明商船航遍世界各地,世人皆知东方有一神秘帝国-大明,无数商船从世界各地驶向那遍地黄金的东方

(本书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