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哑儿的尸首,一点不假。”厢泉淡淡道。
乾清冷笑,一屁股坐下,理了理衣服:“那这个躺在床上的人是谁?长大的水云?”
乾清意在玩笑,而厢泉无心理会,只是转过头挑眉低声:“那棺材是你撬开的?”
“对。”
厢泉:“你当日亲自开棺,见哑儿的尸首躺在里面。而后我来村再开棺,尸首依然在。而你在开棺那日,却看见了哑儿的鬼魂出现在古屋附近,而她的衣服也曾盖在水云身上……”
乾清一下子明白了。
他看向厢泉,又看看躺在床上的女子,瞪大眼睛:“这是不可能的,也是解释不通之处。一个人,一会儿死,一会儿活,一会出现在棺材里,一会出现在山洞里。这分明无法解释,若要解释,那只能说明——”
“对,你总算是想到了这种可能,”厢泉微微一笑,“双胞胎。”
闻言,乾清的面部肌肉抽动一下,脸色变得铁青。
“我听到关于哑儿之事,起初,并没有想到这一点。我开棺看了哑儿的死因,后来听闻你见到水云半夜在棺材前参拜遇到鬼魅一事。从那时,我才产生怀疑。我相信眼见为实,人死不可能复生;同样的,我也不相信鬼怪之说。若你所见也是真实的,那么……两个哑儿都是存在的。一个生,一个死。”
作者有话要说: 一般双胞胎的手法在推理小说里常被用来做不在场证明,但是这样会遭到很多读者的唾骂,就跟作者开外挂一样,是不公平的。但是哑儿的事我觉得挺合适的,而且我前面还给了不少线索呢……
《山歌》其实是《北宋清泉奇案》几个系列最贴近推理的一部,也是我的一种尝试,完结之后我还要再发个小解析。
我觉得可能会有读者不喜欢《山歌》而偏好《城禁》,毕竟两个故事的风格不是很一致,我是新人,也在尝试自己的风格和故事模式。
《山歌》还得有十几章才能结束,不要以为哑儿的迷解开了就都搞定了……基本上都得等到番外看完才算彻底完整。
还有《北宋清泉奇案》其实不能算耽美,毕竟我爸都看过第一部……但是它的题材很不好归类。
☆、第五十七章 吃了木头桩子(真相第一弹)
乾清沉默半晌,眉头拧紧:“我还是觉得不可思议。”
厢泉叹气:“你着实太不谨慎。我原先说过,因环境相同,人物类似,山歌与如今情况有些相像,我们不妨以山歌来分析如今之事,反而更加形象。我问你,山歌中出现了几个角色?”
乾清似是个学生一般,思索道:“七个。五个兄弟,富翁与女儿。我们现在提起哑儿之事,你说山歌做什么?”
厢泉笑道:“这个案子是我所见过最离奇、最巧合的案子,它极度的错综复杂。我能把案子解开,主要就是因为山歌。在这个案子里,山歌是最大的误导,却也是最好的线索。”
乾清皱着眉头:“我不明白,你说得清楚一些。”
“富翁对应的是那个坠崖的婆婆,整个村子,只有那个婆婆知道财富之事。”
乾清一下子打断:“这村子有真的财宝?在山里?”
“有,此事我们日后再说。其次,凤九娘对应的是那个贪财的老大。富翁的女儿对应的是怪物,而那个郎中老二,对应的则是哑儿。”
乾清摇头:“你也曾说过,山歌与吴村今日之事对应,属于巧合。只因人物类似且环境相似,但二者不完全对应。有一事我一直存于心,那‘姑娘吃了木头桩子’是怎么回事?”
厢泉挑眉,乾清继续道:“也许与今日之事无关,但我只是好奇……”
厢泉笑笑:“这其实是最有意思的一点,我也是猜了许久。既知那姑娘的‘病症’,就也可以做些猜测。传说毕竟有夸张成分,所谓‘吃了’并非是‘吃了’,很有可能是含住或是吞入。我在屋内听到老鼠响动,这才觉得,会不会是磨牙。”
因怕吵醒熟睡的哑儿,乾清听闻后低声笑了几句,嘲讽道:“你当我是三岁小孩子?磨牙,人只会在夜晚梦中‘磨牙’,又非鼠辈,你真是……”
乾清那后半句“你真是在糊弄我”也没说出口。而厢泉耐心道:“姑娘的习性不与人完全相同,我推测,她只是牙齿疼痛,又无法言明,只得用这种方式去缓解,似兽类一般,直到满嘴是血。”
乾清越发觉得好笑:“她吃糖吃的?还是同小儿换牙一样,嘴里不适?”
乾清此言意在嘲笑,而厢泉却颇有兴味的点头:“姑娘入山约摸四五岁了,迁居十五年之后五兄弟入山,那时她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