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第 107 章

小货郎 桃花白茶 6239 字 6个月前

这种收入,还会根据周围百姓生活水平提高继续翻倍。

如果是在两年前的邑伊县开冰铺,肯定没几个人舍得买。但现在大家都靠棉花挣钱了,这冰自然好卖。而且会越来越好卖。

再说,邑伊县的冰铺收入都这么高,想必春安城那边的收入必然轻松翻倍。

纪彬正在猜测春安城冰铺的收入,徐杰已经主动写信过来。

那边的冰铺是四月九号开业,到寄信那天是四月二十二号,一共十三天时间,一共挣了三百九十两银子。

这个数字让纪彬微微挑眉。三百九十两。竟然这么多吗?

徐杰信里面还写明了原因,如果不是冰不够卖,营业额还能增加。

因为酒商会的成员们,全都首选在他们家买冰,不管是普通冰,还是可食用的冰,基本都是会在他家买。

整个春安城只有四家卖冰的,酒商会成员里,只有纪彬一家。

他们说自然要照顾自家商会的生意,而且他们坚信,以纪彬做生意的本事,肯定不会吃亏。所以大家一窝蜂地来他家买。

只要不是距离特别特别远,根本不会考虑别的。

如果不是老板娘协调过,这事只会更夸张。

好在他们现在已经把每日预计卖冰数量提交给春安城制冰所,以后的供应就会及时了。还说最近又买了不少保存冰块的稻草,之前扎得少了,根本不够用云云。

反正就是生意好!生意太好了!

这生意一方面是因为冰块确实紧俏,也是因为纪彬在春安城的名声实在好。谁不知道他有多厉害啊。

跟纪彬合作,既不用担心他坑你,也不用担心不挣钱。这样的合作伙伴谁不想要?

知道春安城冰铺也没事,纪彬这下彻底放心。

两个冰铺的利润实在可观,虽说只是营业一个夏季,但开门四个月,足够吃一年。以后这铺子还能长久经营下去。

不过纪彬看着信件里商会两个字。忽然想到一件事。

如今手头的事都已经忙得差不多了。冰铺平稳运行。船只还在建造。

那是不是说明一件事,很多人又要找上门了?

如果没记错的话,过年前后,都有人找过来,想求他办商会。

可第一次来找他的时候,他出远门了,第二次来找他的时候,他说要等等。

然后就是新知县到这里,王知县离开。商会的事自然搁置。

如今该忙得都忙完了,估计就有人要找上门了吧。

跟纪彬猜得没错,想要筹办商会的人,自然已经在商议了。

年后纪彬说,这事要等等,很多人还觉得纪彬是不是故意拖延,要他们三请四请才行?可很快就传来邑伊县要换知县的事。

大家这才明白,定然是他早就知道换县令的事,所以要缓缓。

如以此来,众人都纪彬更加信赖。

总觉得他每次做的事都很对,还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这就很难得啊。

要是按他们自己的方法来做。

赶在新知县来之前就把商会成立了,他们都会觉得自己是在跟新知县作对啊!

可后来事情太多,这事暂时平息一段。

再想提起来,纪彬又出远门了!这次好像是去买船?

看看人家这买卖,简直四通八达啊。

随后又有人家家里开了冰铺。哦,你家的新店铺,原来是卖冰啊?卖冰?!

谁能不知道卖冰的好处,谁不想当邑伊县第一家,也是唯一

一家卖冰的。

不少人都在暗自嘀咕,纪彬是不是有什么后台,否则怎么就他知道邑伊县要换知县,就他家开了唯一的冰铺?

没记错的话,他从年后就开始招人筹备铺子了吧。就是说,他早知道官府要开始卖冰的事?也早就知道自己会有冰引?

否则辛苦筹划是做什么?人家一点也不着急,可不声不响地,办了这么多大事。

不过说起来,人家娘子也足够厉害。

他去买船,娘子利落把铺子开业,各方面关系都协调得很好。怪不得纪彬家赚钱呢,两人一起赚钱,能没钱吗。

至于他们也不敢回家说自己娘子如何,毕竟他家娘子也可以讲了,那人家纪彬早早就开始准备,冰引都准备好了,你们能吗?

眼看着纪彬家又开了两间铺子,这些人之前的想法又不约而同地起来。

那就开商会!邑伊县的第一家商会!

既然比不过纪彬赚钱的能力,那比不过就加入!大家合作就行了吧?!

冰铺越是火热,大家的想法也就越迫切。他们都想让纪彬带着他们发财!

其中两个领头的,终于在四月二十八这个好日子里,找了县里几个有名望的商户,就连荆高庄的荆姐,黄沟村的黄夫人,还有镇上卖炭的老黑家,以及新开的一家彩帛店老板,还有邑伊县出名的食肆孙旺。

七八个人一起,带着诸多礼物登门了。

他们要一起去纪家!一起请求纪彬开商会!

说实话不是他们不能自己建商会,而是在整个邑伊县建商会,那就绕不开纪彬。既然要把纪彬也圈进来,其中的领头人,也不得不是纪彬。

现在邑伊县的铺子作坊已经有近三十家,想要找一个大家都服气,都认可的,那也不容易。好巧,纪彬就是大家都服气的人。

不仅如此,现在邑伊县有不少铺子能开起来,靠的也就是纪彬。

最先说的就是孙旺吧,他之前给老东家打工的时候,只是厨子之一,买了纪彬的食谱之后,他家生意越做越好子。

现在但凡是其他地方来邑伊县办事,他们都会去孙旺家吃鱼吃虾。没办法,谁让孙旺的手艺太好,连春安城,宿勤郡都吃不到这样的美味。他就是靠纪彬才起家的,而且他也感念纪彬的帮助,一直把这件事挂在嘴边。

还有昌伊县另一家彩帛店,开起来的契机,也是因为黄夫人家铺子出了问题,而纪彬家的纪滦村这边需求又太大。

他们村里的人靠着纪彬挣钱了,都愿意做新衣裳。

不仅是纪滦村,纪彬媳妇儿娘家的堰河村也是挣到钱了,更有不少绣娘家,酿酒坊伙计家。这么多人手里有了银子,自己带着父母孩子,用的衣裳,穿的鞋子,一做就至少两件。所以黄夫人家就算不出事,他家也是做不完的。

新开的彩帛店老板已经直白说了。

只要纪彬家的作坊铺子好好的,那他家就一直有钱赚!

就算只做他们村的生意,那就能养活一家铺子!更不用讲棉花发财的事。

邑伊县百姓靠着棉花发财之后,街边的铺子显然更多了,什么卖鸡鸭的,什么卖饭食的,开酒肆的,全都多了起来。

这种发展非常正常,只有周围百姓富起来,大家才会消费,大家消费了,铺子也就多了。铺子一多,就会吸引周围人过来居住。

隔壁宁武道的人就搬过来不少,人越多,此地就越繁华。只要不出乱子,想必这邑伊县的繁华,肯定比其他县要强太多。

甚至有人想把这个喊成小江南。

没办法,邑伊县就是这么好。

而好的源头,有人归结为王知县的修路。也有人说是纪彬家的作坊,给邑伊县带来生机。

不管是为什么。

这些人已经到了纪彬家门口。

可是看着纪宅的大门,许多人还是头一次见。他们这里面,有老板有东家,还有棉农,作坊老板等等。

但他们谁家有这么好看的宅子?

而且刚敲门,就有客气的小厮问话,一边请他们进来,一边去通传纪彬。

从这么好看的角门走进来,走过回廊,坐到纪宅的偏厅里,每个人手边都有杯热茶,闻着香气扑鼻,一看就是上好的茶叶。

等纪彬从里面走出来,众人立刻看向他,纪彬自然明白大家过来的用意,笑着道∶"先坐吧,辛苦大家来一趟了。"

看着纪彬的表情,荆姐先反应过来,笑了笑。不出意外的话,纪彬已经同意成立这个商会了吧?

从此他们邑伊县的商户们就有了靠山,虽然他们的商会成员五花八门,可以后也有依靠了。

纪彬自然是同意了。

年前他知道昌伊县众铺子想成立商会时,心里就已经有了打算。只是因为时局变化才推到现在。

如今时机已经成熟,此商会地自然会应运而生。

他以后想做的买卖,是航运发展,是港口建设,到时候一船十几吨的货物,可全仰仗他的商会成员了。

试想一下,航运买卖一旦成熟,那他们邑伊县不止赚棉花的钱,而是一年四季都有货物随着运河,随着大海运到各地。

那边无仙城可以发展花朵买卖,倚靠发达的水运,把一船船鲜花运出去。他们邑伊县自然也可以。

他们本地的陶瓷,本地的炭火,本地的刺绣,酿酒。以及荆高庄的布匹,都能通过他的商船走到更远的地方。

只有商会成立了,他才能调动那么多资源,让邑伊县的潜力激发出来。

这些八个来自不同地方的老板,东家,在纪宅待了足足三天。期间自然是讨论商会章程,商会责任,商会要做什么。

以纪彬为首,引娘执笔,一—记下大家讨论的内容。

三日过后,一沓商会要则已经写出。

大多是讲各家要有的责任跟义务,商会内部还要自我约束,不能做损人利己的事。至于不想加入商会的铺子,绝对不能排挤,绝对不能以势压人。

说到底,他们只是聚在一起讨论怎么赚钱而已,如果变成抱团欺负人,那商会就没有成立的必要了。

反正一条条写得十分清楚。

所有人长舒口气。

纪彬倒还是精神奕奕,笑着看引娘落下最后一笔,三十条商会守则已经写出来。如果后续有需要补充的,他们还会填上去。

别看条条框框这么多,说到底还是四个字可以概括,以仁为责。

这是纪彬提出来的。

虽说他们是做生意做买卖的,但若没有这四个字。那这生意迟早是要没了的。

黄夫人听到这话,心里有所触动。

她若是能早点想明白这个,也不会让家里乱成这样。

纪彬把这些东西收起来,笑着对大家道∶"明日我便去衙门找程知县,若是程知县同意,再有春安城侯刺史同意,那咱们这商会就能成立了。"

原本萎靡的众人立刻兴奋。

他们期盼已久的事,终于要成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