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志才赚田丰,文和乱长安

王允却是大笑起来,将嘴巴凑到吕布的耳朵旁边,小声说了些什么。

吕布闻言,顿时面露喜色。

初平三年四月,正逢天子大病初愈。朝廷百官在未央宫集合,恭祝天子龙体安康。

事前,吕布派同郡骑都尉李肃等人,带领十多名心腹亲兵,让他们穿上宫廷侍卫的服装,潜伏在宫殿侧门两边。

董卓出现在侧门外时,立即遭到李肃等人的突然袭击。

董卓急呼吕布,吕布手捧圣旨,大呼:“奉旨杀贼!”

随后,董卓被吕布所杀,且诛连三族。

长安城,李府。

李儒这两日,总是感到心绪不安,每日亦是有些昏昏沉沉。

忽然之间,他听到了门外的喧哗之声,顿时脸色一变。

李儒的一个家仆,跌跌撞撞的跑了进来,脸上带着惊慌的神色。他对李儒喊道:“主人,吕布联合王允反叛,已经杀掉了太师。”

“现如今,李肃又带着兵丁前来李府,要抓走主人啊。”

李儒闻言,先是一愣,而后叹息一声:“我早知会有今日,却不想这一天来的如此之快。”

话毕,他整理了一下衣着,对那个家奴说道:“某之头颅在此,汝可以将其取走,拿到吕布那里请赏。”

那个家奴闻言,骇得面无人色,急忙跪在地上,说道:“主人待我恩重如山,吾又岂能做出如此事情?”

“还请主人乔装打扮一番,我这就率领家中的奴仆,为主公断后。”

李儒听到家奴的话,欣慰的笑了起来,随后摇头道:“真要如此,咱们谁都活不了,你还是拿着我的脑袋献给吕布吧!”

长安城中,乱成了一锅粥。

这次诛杀了董卓,李肃心中感到十分兴奋。当初他投奔董卓,说降吕布,本来以为是件大功,能够得到董卓的重用。

却没想到,之后的董卓,并没有重用他,这不禁使得李肃一直郁郁不平。

“这次帮奉先杀掉董卓,为国除贼,我一定能够闻名天下。若能再抓到李儒,必定又是大功一件。”

想到了以前高高在上的李儒,将会被他狠狠踩在地上,李肃的脸上,就忍不住露出了狰狞的笑容。

“将军,前面就是李府!”

一个士卒来到李肃面前,向他汇报。

李肃挥了挥手,说道:“尔等将李府团团围住,休要放走了一人!”

众军士听令,顿时将李府围得水泄不通。

“哐当!”

李肃一脚踹开了李府的大门,带着一些士卒冲了进去。

他正要让众人散开捉拿李儒,却发现有人提着一个血淋淋的脑袋,向自己走了过来。

来人正是方才李儒身旁的那个家奴,他跪到李肃面前,说道:“将军,李儒这厮助纣为虐,方才还想着逃走。”

“好在小人眼尖手快,这才一刀结果了那厮的性命。”

“还请将军念在小人识相的份上,放过府中的仆人,他们都是无辜的。”

李肃接过李儒的脑袋,细细打量了一阵。

虽说死者的脸庞显得非常狰狞,但是依稀之间,仍旧能够看到李儒的模样。

既然李儒已死,李肃的任务自然就已经完成。

他挥了挥手,说道:“就依你所言,除了李儒亲人,余者皆可保全性命。”

而后,李肃猛然拔出腰中的佩剑,将那个家奴的脑袋砍了下来。

那个家奴丝毫没有防备,被杀死的时候,眼睛仍旧睁得很大,一脸的不可思议。

李肃将剑上的鲜血在那个家奴身上擦了几下,不屑的说道:“其他人我可以放过,但是像你这种卖主求荣之辈,却没必要活在这个世上。”

话毕,他对着身后的士卒高声喝道:“诛杀李儒家眷,拿走他家中的财物。至于其他的人,且放他们一条生路!”

一时间,整个李府之中,李儒家眷被诛杀一空。

诛杀掉了长安城所有的董卓党羽,王允为了撇清与董卓的关系,辞掉了董卓封给他的所有职务。,且将温侯的爵位封给了吕布。

他自己却是领着录尚书事的职位,总揽朝政大权。

录尚书事是汉昭帝时期设立,当时大将军霍光柄政,与金日磾、上官桀共领尚书事。历史上三国时期,蜀丞相诸葛亮,也曾担任录尚书事的职务。

由此可见,录尚书事的职位,是何等的显赫。可以说,王允现在的职位,哪怕比起当初独断朝纲的董卓,亦是不逞多让。

大权在握,以及百姓、士人们的称赞,使得王允有些飘飘然。

以前王允为了图谋董卓,所以不管面对何人,总是一副折节下交的态度。但是现在,每逢在别人面前,他总是摆着架子,板着一张脸。

下面的人稍微有些不如他的心意,他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好言抚慰,反而肆意责罚。

与他人议事,王允甚至连做下样子都不愿意,一直都是正襟危坐,面无和悦之色。慢慢的,所有人都开始疏远王允,并不像以前那么亲善他。

王允的行事,越发飞扬跋扈。以前,就连董卓都不敢擅杀那些德高望重之辈。但是王允,却因为蔡邕的一句话,就将他斩杀。

时蔡邕与王允对坐,谈到董卓被杀之事。

蔡邕想起了董卓对自己的器重与尊敬,叹息了几声,脸上露出不忍的神色。

王允见状,顿时勃然大怒,斥责蔡邕道:“董卓国之大贼,几倾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忿,而怀其私遇,以忘大节!今天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

王允随即将蔡邕收付廷尉治罪,想要杀他。

蔡邕乃当世大儒,满腹才华,在士林之中颇有名望。就连董卓这个出身西凉的武夫,都对他敬重有加,更何况是其他士人?

蔡邕虽然不怕死,但他当时正在撰写《后汉书》,不想半途而废。所以就递上辞表道歉,请求受到刻额染墨、截断双脚的刑罚,以求继续完成汉史。

却不想,王允断然拒绝了蔡邕的请求。

太尉马日磾对王允说:“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无名,诛之无乃失人望乎?”

王允答道:“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

马日磾退去,而告知众人曰:王允必不能长久于世。有道德的人,乃国之纲纪;著书立传,乃国之典籍。废弃纲纪与典籍,王允岂能长久?”

依照蔡邕的所作所为,完全符合汉代士大夫的道德观念。董卓虽然令人厌恶,却对蔡邕有着知遇之恩。

若董卓身死,蔡邕拍手称快,那才会让人瞧不起。

一代大儒,就这样死在狱中。他死的那日,满朝公卿,以及长安士子,全都痛哭流涕,为蔡邕鸣不平。

王允见状,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追悔莫及。

除此之外,王允在商议是否赦免董卓部曲的问题上,反复无常。

当时吕布劝道;“此辈无罪,从其主耳。今若名为恶逆而特赦之,适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

吕布又想以董卓的财物,赏赐给满朝公卿、将校,好得到他们的支持。

王允却是不从。

而且,王允认为吕布是一介武夫,心里非常瞧不起他,常把吕布当成家中蓄养的剑客。

吕布却认为,这次能够诛杀董卓,自己占据了首功,所以常常自夸自擂。

王允与吕布之间有了矛盾,自然开始貌合神离。

董卓被杀时,他的女婿牛辅屯兵于陕地。吕布派李肃前去征讨牛辅,被牛辅击败。吕布心中大怒,就斩杀了李肃。

却不料,由于董卓的身死,牛辅营中军心大乱,不少士兵半夜背叛出逃,造成内乱。

牛辅以为整营皆叛,于是带着金银珠宝,独与亲信胡赤儿等五六人出逃。胡赤儿等人谋财害命,于途中将其斩首送往长安。

吕布恼怒胡赤儿卖主求荣,将他斩首示众。牛辅这一路的叛军,就这样被平定了。

五月,李傕、郭汜,以及董卓以前的部曲,见董卓身亡,就向朝廷上表请降,希望朝廷能够赦免他们的罪过。

王允却是执意要杀掉他们。

董卓麾下部将,李傕、郭汜等人心怀不安,打算各自逃亡

时贾诩为董卓旧部,若被朝廷通缉,彼亦不能独善其身。

就是在这种混乱的局势中,贾诩为了保命挺身而出,主动出面阻止了二人,劝道:“吾闻朝中欲尽诛凉州人,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束君矣。”

“不如先率兵西进,收拢太师旧部,再攻长安,为董公报仇。事济,可奉国家以正天下;若其不合,走未迟也。”

李傕等以当然,各相谓曰:“京师不赦我,我当以死决之。若攻长安克,则得天下矣;不克,则抄三辅妇女财物,西归乡里,尚可延命。”

于是西凉诸将达成同盟,率军数千,趁夜西行。

二人在贾诩的建议下,沿途散播谣言,说王允要斩杀尽所有凉州士卒。

凉州军闻言,人心惶惶。

李傕等人,趁机鼓动众人反叛,收扰数万兵马,转而前去围困长安。

六月,吕布军中叛徒引李傕、郭汜入城,吕布率数百骑突围冲出长安,王允身死。

李傕等人攻陷长安,俘获天子。

他们威逼当朝皇帝,加封李傕为车骑将军、开府、领司隶校尉、假节、池阳侯;郭汜为后将军、美阳侯。

樊稠为右将军、万年侯;张济被封为镇东将军、平阳侯,外出屯驻在弘农,又以贾诩为左冯翊。

自此以后,李傕、郭汜把持朝政,欺凌天子。

他们缺乏了董卓的那丝敬畏,其所作所为,相比起董卓,犹有过之。

至此,大汉再次经历浩劫,汉室越加威严扫地,再无复兴可能。

ps1:吕布温侯的爵位是王允所封。

ps2:蔡邕不是给董卓哭丧被杀,就是言语间为董卓叹息,就被老王嘎了,这点老王比老董狠,哪怕没有西凉军作乱,老王也活不久。

ps3:州牧可以称孤,是一州之长的意思,袁绍在给公孙瓒的书信中,就这么自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