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不是也想替朝廷分忧解难么,你瞧我又不是军中正式将领,未来遇着战事也轮不着我领兵出征啊!我可还想着给姐姐姐夫长脸呢。”
姬元煦还不知道他那点小心思,不过到底是亲小舅子,除了宠着还能怎么办!
说完了正经事,李玄度将一本书册交给姬元曜,嘱咐道:“巫术不可落下。我记得国都城外往西有个沂水村,依山而建。自村口进山向南而行至密林深处当有处洞穴,天然而成,风水极好,我曾在那处修行过一阵子。只是时隔多年,不晓得那处是否被村民发现另作他用。你寻空可去瞧瞧,若依旧荒废,不如设下禁制,在那处潜心修行。”
姬元曜拱手道:“弟子谨记。”
姬元煦也忙表态:“先生放心,我不会让元曜多分神劳心的。待我理顺手头之事,便叫元曜进山修行。”
李玄度点点头:“凡事莫贪多,循序渐进,谨慎行事。”
兄弟二人齐声道:“谨遵先生教诲。”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便到了三月里,东宫大喜,姬昊于宫中设宴,群臣皆入宫赴宴以庆贺太子大喜。
原本姬昊想宣赵珩赵琮兄弟俩入宫,借机抬举抬举赵家人。不过被姬元煦劝下了。只说赵家人出身乡野,不懂宫中礼仪,更不懂大臣之间的机锋,恐被人下套,到时闹出笑话,反倒叫皇家没脸。
姬昊一寻思倒也是这么个理,便也作罢。
杨泉则顺势道:“若陛下想抬举赵家人,不如赐兄弟俩一个小官儿当当,朝廷正当用人之际,兄弟俩若得陛下赏识,想来会感恩陛下,替大周守好西北。”
不等姬昊开口,姬元煦便嗔怒道:“杨公公这话说的,本宫正待推行新法令,官职皆应凭功而得,岂能叫赵家兄弟凭白得封赏?好处若给了自家人,新法令的推进也必当受阻啊,杨公公这是要将本宫架在火上烤不成?”
杨泉陪笑道:“老奴眼皮子浅,殿下莫跟老奴一般见识呀。”
姬昊闻言,点着姬元煦的脑袋笑道:“你这小子,总是循规蹈矩,以后如何能斗得过朝廷那帮老家伙。”
“无规矩不成方圆。既是儿臣提出的变法,理当给群臣做个表率。”
姬昊对姬元煦愈发满意了:“若朝臣们都像煦儿这般一心为公,朕也能轻省不少。不过该给赵家的好处还是要给。”
他寻思片刻,问姬元煦:“依你所见,赵家兄弟能耐如何?”
姬元煦如实道:“若非新法令推行之际,儿臣必会向父皇举荐赵家兄弟俩。我这两位舅子虽出身差,但也请了先生读书,又有赵都督身传经验,于武功兵法上也有小成。若有机会,未来未必不会成为顾少将军那等青年才俊。”
姬昊就明白了。便道:“朕有心对杨氏用兵,然我大周少良臣名将……”
姬元煦“啧”了下嘴,像是突然想到什么似的,说道:“西北总要征兵的,既要推行新法令,不如再添一项军中比武,父皇觉着如何?”
姬昊略一咂摸,笑着点头:“若那赵家兄弟真有能耐,朕给架个梯子自能爬上去,如此也能服众。”
姬元煦忙拜倒:“若推行比武,还能从中选拔良才,父皇英明。”
姬昊心中暗喜,也自觉此举甚妙,倒也当得一句明君圣主了。
此事落定,姬元煦便安心成婚去了。没能被姬昊宣进宫,赵家人也乐得轻松,趁着月色在城中闲逛起来……
第112章
太子大婚,举国之喜,国都今日不设宵禁,君民同乐。因此街上行人摩肩接踵,十分热闹。
“自门阀自立以来,国都城可很久没这么热闹了。”
“是啊是啊,今日小老儿我赚了不少呢,小孙儿念书的银钱也都攒了不少啦。”
“若太子天天大婚就好了,我们也能多赚点儿。”
“你小子想什么呢,天天大婚你怕不是要把太子殿下给累死。”
“……”
周围人闻言不由大笑起来。
“国都的人可真有才。”赵琮路过听了一耳朵,忍不住吐槽一句:“太子大婚的钱也是国库出的,国库的钱还不是天下人缴的税银。”
“百姓所求不过吃饱穿暖,这些小摊贩哪个不想着多赚钱呢。今日不设宵禁,摊贩比平时多赚了一倍的钱,便想着若日日都能赚这么多钱就好了。人之常情。”李玄度道:“你们读《周史》时可曾注意过,往前几朝,凡国家兴盛之时宵禁制度便十分宽松。街市繁华,百姓和乐,国库也丰盈。但若时局紧俏,便要从严设宵禁以巩固城防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