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3. 第四百五十三章红楼潜龙在渊67 漠北……

漠北,朝廷封王的诏书和苏叶的信同时抵达,戚十一直接弃诏书不管,反而看起了苏叶的信。

来宣旨的钦差脸色变了变,却不敢发作。

谁不知道现在戚十一炙手可热,谁也惹不起,万一他一个不高兴,直接发兵攻打大楚怎么办?

不说别的,光东北就是一个巨大的缺口,戚家想反,燕山内外响应者云集。

要是他态度不好,戚十一以此为借口,他就成千古罪人了,被杀了祭旗都是轻的,就怕皇帝不过瘾,灭他九族!

不仅是皇帝,朝臣们有一个算一个,都不会放过他。

因为一旦戚家反了,东北平原肯定并入戚家地盘,而不再属于大楚。

看那些女真人受戚家驱使,为他南征北战,就知道他们对戚家是当成主公效忠的。

许多大臣的粮庄还在东北平原上呢,如果真的反了,他们的利益就收不回来了。

在临出发前,他的上司一再交代,要和颜悦色,不要得罪戚家。

当然了,他也肩负探查的工作,看戚十一在大漠上是个什么地位,是真的横扫大漠,让那些鞑靼瓦剌人不敢反抗,屈服于他的统治。

还是只是打赢了,其实离治理好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如果是这样,大楚不介意动动手脚,让戚十一没法轻易掌握统治,最好时常有叛乱拖住他的手脚。

然而一路行来,钦差看到的都是柔顺的外族人,他们似乎对戚十一心服口服。

短短几个月时间,就能做到如此程度,除了强大的武力让人敬佩,还有超强的政治手腕,该打压打压,该拉拢拉拢,毫不含糊。

合理公平的分配好利益,然后改善普通牧羊人生活,让他们立刻恢复生产,在冬天来临之前,囤积足够过冬的物资。

虽然时间不长,可鞑靼和瓦剌牺牲了将近二十多万人,虽然一大半是被俘虏,送到别处去服役了,可对于两族百姓而言,确确实实少了二十多万劳动力,且还是最年轻健壮的那一批。

留下来的多数是老弱妇孺,有些部落还能剩下一半青壮,有些就只剩老人和女人在苦苦支撑了。

现在是夏季还好,等到冬季没了食物来源,将会饿死更多的人。

在这种情况下,戚十一以雷霆手段,把所有人重新聚集到一起,给众人重新划分了放牧的草场,并且强调,不允许大部落仗着人多势众,去劫掠小部落,抢他们的草场也不行。

要是被发现,他不管是不是有苦衷,整个部落的男子全部被斩杀,他亲自让你没有抢劫的实力。

夏天过完,牛羊吃得肥肥的,就统一去规定的个地点,届时大楚的商人都会过去贸易,带上足够过冬的物资。

他们可以用牛羊马匹换这些生活必需品,且为了不被恶意降价,规定了统一价格。

按照计算,只要每个人养头羊,到冬天换来的物资,就可以过一个有粮食有炭火的安稳冬天。

有本事一点,如果养上五六头,剩下两头还能换来年春天的物资,没有也不要紧,因为春天也会有一场商贸交流,大楚商人会带来新的物资。

那么问题来了,草原上剩下的这些人,每人有头羊的财产吗?

肯定是没有的!

那些有地位的贵族和首领就算了,他们手里的羊多的数不清,可更多的普通百姓一家能养四头就不错了。

最后还有奴隶,他们自己就是主人的财产,更不用说拥有私产了。

在这方面,戚十一暂时管不了那么多,事得一步步做,奴隶暂时只能由奴隶主养活,不过那些普通牧民,他倒是能帮上一帮。

在知道苏叶喜欢钱财后,戚十一打赢后立刻搜刮钱财,把瓦剌王庭和鞑靼王庭几乎搬空了,且他要求所有搜到的财物都得上交,然后按级赏赐下去。

古代打仗,将军冲在最前面,每打下一座城池,都会把城内的财富劫掠一空,一部分上交,一部分私吞,最后只剩下一点点才会分给那些士兵。

这样做有好处,能提高士兵的积极性,但坏处也很明显,养成了士兵和土匪一样的习性,烧杀抢掠,甚至还有不顾百姓死活的,杀光,抢光,实在恶劣。

戚家作为武将世家,有严格的军纪军规,对底下士兵的约束很强,不允许他们伤害百姓,当然奖惩制度也比较完善。

苏叶按照这些规定,修改一番,形成更完善的制度。

首先第一件就是所有劫掠到的财物必须上交,分出一半,存入军库,作为军饷,军粮,武器等未来都从这里支出。

考虑到大楚可能对戚十一的忌惮,未来或许会在粮食和军饷上克扣,而草原上能使用的资源只有牛羊,东北平原有一半土地掌握在大楚朝臣手里,在不撕破脸的前提下,不好动他们的地。

那东北剩下的土地是主要粮食来源基地,考虑到还有那么多普通女真人和鞑靼瓦剌人,不能把所有粮食都充当军粮,存钱买粮就必不可少。

那些朝臣们,有钱自然愿意卖,除非朝廷明令禁止。

可说到底,东北粮食禁止了,和草原的羊毛贸易要不要禁止?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他们还要通过这个节制草原的发展,所以肯定会卖的,这部分银钱必须保留。

而剩下的一半,可分为个部分,其一是打赢了按级封赏,配合按功劳升官,差不多能犒劳大部分功臣。其二用来作为抚恤金,发放给那些受伤的,伤残的,以及死亡家属。

最后一部分自然归入戚十一的私库,变成他送给苏叶的‘嫁妆’。

作为草原的新大汗,他只拿了六分之一财物,其实并不多,因为这些钱并没有搜刮普通牧民,都是从那些被吞并的贵族中来。

但他此举算是完全打破了草原上的习俗,资源统一上交管理,打仗的时候大家出人,王庭出军粮和军饷。

这就让那些大小部落没了发展军事的机会,必须统一归戚十一管。

这对弱小部落来说是好事,能保证他们在草原上的财产安全,对某些部落实力不俗,野心勃勃的首领来说,就万分难受了。

可这些刺头从一开始就被戚十一踏平了,新选上来的首领,为表诚意,也把大部分马匹和牛羊献了上来。

因而至少现在,还没人敢反对他的治理方案,全都乖乖照做。

威慑已经足够,接下来就是拉拢了。

苏叶给他的建议,那部分收起来的钱财暂时可以先用起来,转起来才能钱生钱嘛!

怎么转呢?其实很简单,让那些实力弱,没有多余羊的部落,可以向王庭贷款,不收利息,你要是少于每人头羊,都可以去向王庭打申请,购买到足够头的数。

等到一年后的秋末,再把羊还回来就是,别以为这是亏本买卖,不是,羊是会生育的。

只要照料好,它会生下小羊,一年两产或产,而借走一只还一只,只分公母,并不要求大小区别。

你借去的是小羊羔,等来年还回来羊羔也没问题,且还不需要利息。

这就和借鸡下蛋是一个意思,因而绝对算仁政了。

那些普通牧民们,听到这个消息,当即沸腾了,纷纷找来王庭。

而苏叶早就让粮商会准备好,紧急送过去一批账房先生,把事情完成的井井有条。

今年冬天能安稳活下去,不用时时警惕,担心其他部落打过来,他们能安心的在分配好的地盘放羊,并提前找好过冬的地盘驻扎,至少能保证大部分人的生存率。

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普通牧民还是感激戚十一的,即便战争刚刚平息,亲人族人许多都死在戚家军手里,他们也无力去怨怼什么。

草原上就是这样,你强众人就都听你的。

在这一系列的举措下,戚十一很快安定了民心,让当地的生产生活走上了正轨。

以至于钦差到来,看到的是一片生机勃勃景象,仿佛之前的大战不存在一般。

问起对戚十一的印象,都夸他是天下第一勇士。

钦差:......

明显不可为,他还能如何,只好客客气气的宣读完圣旨,憋着气被人带下去了。

索性戚十一任性,苏叶派来的大管事可是个人精,他是专门挑中送过来的理政人才。

武有戚十一和苏合,文有毛鑫和迪古,毛鑫是律法学院培养的人才之一。

他是个天才,学习律法和工业都非常快,不过年就完成了全部课业,通过考核后,申请回内陆考科举,因为他想当改革的先锋,就要先考中科举,率先爬上高位再说。

这样聪慧的人,在四书五经方面还过得去,可在诗词歌赋上天生缺一根筋。

然而现在的科举,写诗作赋是必备技能,且在全卷中占比分数极高。

因而他只考到了秀才,就再无寸进,苏叶只好培养他提升政事能力和政治敏感度。

先送去各地当师爷,对各处有个基本了解,然后捐了一个小官在京城朝堂观摩学习,结合学到的律法政治思想知识,分析改革方案。

再好的方案,想要落实,都要因时因地,一点点渗透,潜移默化,再顺理成章变革。

步子不能一下子跨得太大,会导致两极分化,因而有了方向,执行还需要一点点优化。

而这就需要聪明人长年累月按照现在的思想和习俗,想尽各种办法去实现。

毛鑫就是这个人选之一,现调来大漠,是为了打磨能力,积累经验。

他作为文官,专门管理草原上内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