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
“哎,当时阿婆知道了还难受了好一阵。”
“听说人是在广州没的。鱼仔你去了苏州以后,徊仔哥也去了广州,本来说只是去过个年,后来陶奶奶生病,他干脆把学转过去了。”阿湾把阿婆给他讲的话复述给了汪鸿里听,“仁礼堂闭了大概一年半多了,陶爷爷藏品很多,景区说要回收弄成民俗博物馆,但陶叔可能没同意,反正就一直这么搁置着。”
干瘪的笋干像是老人的皮肤一般粗糙,戳的袋子通了一个,汪鸿里见中庭装笋干的袋子也没有了,便起身,“我去拿个袋子。”他把袋子里的笋干全部倒出,转向储藏东西的小藏室。
“阿湾!阿婆把装笋干的袋子放哪里啦?”汪鸿里找来找去没有找到,向中庭喊,阿湾却稀奇的没有答应他,外面好像来了什么人,交谈的声音由于隔得远,他又听不大清。
汪鸿里提高声音又问了一遍,“阿湾!你听得到吗?装笋干的袋子被阿婆放哪里了?”
※※※※※※※※※※※※※※※※※※※※
来了!不急,后面还有一篇晚上发。
第40章 收拾
“来啦!”阿湾脚步声渐近,穿过了敬德堂的堂屋,带来一个人,“鱼仔!你看谁来啦!”
斑驳老旧的小藏室木门旁立着陶徊,他笑盈盈地看着汪鸿里,背上还背着背包,像是刚到的样子。
“我记得阿婆跟我说是放在这个缸里的。”阿湾绕过汪鸿里垂着身子在缸里找着,层层摞着的东西被他翻得哗哗响。
“你怎么这么快就来啦?”汪鸿里心里乐开了花儿。
“昨天录取出来了,今天我就来了。”
“中午饭吃了吗?”
“在高铁上吃的”,陶徊看着汪鸿里开心到微红的脸蛋,想起来要问的,“第十四天的疫苗打了吗?”第七天的疫苗陶徊在微信上提醒了汪鸿里才记得去打,他怕汪鸿里又记不得。
“打了,打了。”汪鸿里急忙卷起短袖伸胳膊给他看加以证明,胳膊上的针眼几乎看不见了,只有一个红红的小点浮在右胳膊上。
“找到了!”阿湾撇着腿,歪着伸手拽出压在缸底的塑料袋,“不知道够不够”,他拖出一把捆好的塑料袋。
陶徊把背包放下跟他们一起扎货,三个人一起速度就明显快了不少,笋干、茶叶、腌肉分类堆在了堂屋,“这些什么时候邮?”汪鸿里问阿湾,阿湾把最后一个货放好,“过两天吧,邮寄信息在我爸那边,他来弄。”
汪鸿里点点头,瞥见陶徊的行李还放在敬德堂门口,要帮陶徊拿去仁礼堂,阿湾小屁孩闲的无聊也要跟着。
有些生锈的落锁被钥匙打开,推开大木门,卷着尘土的木头味冲的三人鼻子皆是一阵难受,阿湾用手在鼻子前挥了挥,“灰好大。”
中庭走道两旁的小池子里都生满了苔藓,一片片苔藓恍惚地绿着,像是被时间耽搁了,缄默地沿着石缝蔓延。雕镂精湛的屋子许久没人打理就变成了刘禹锡笔下的陋室,虽不至于草色入帘青,但起码也苔痕上阶绿了。满屋子的家具都落了一层灰,柏木制的翘案边角都泛了白。
打扫久没人住的三层楼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陶徊决定慢慢来,先把住人的二楼那间偏房给整理了。
当年他们走的急,许多被子还陈置在原处,只是蒙了层布在上面防尘,一楼陶奶奶的屋子陶徊没有动,只是把家具都用抹布擦了一遍。
阁楼之前总是锁着,阿湾来玩的时候从来没有上去过,见陶徊拉开了通往阁楼的屏门,他猴一样的就要窜上去玩,即便敬德堂和敬贤堂的格局和仁礼堂一样,三楼无非是有着美人靠和半身窗户的阁楼,可以观景。
仁礼堂的阁楼上的家具都是老古董了,案几和拔步床都是百年前留下来的东西,以前陶爷爷在的时候,这里住过陶徊的姑姑。榉木制成的拔步床顶挂落上还雕刻了梅兰竹菊四君子。
阿湾把一扇扇窗子打开,扶着窗棂望远,平山三堂是平山村最高的三栋建筑,依稀可以揽尽整个村子的胜景,高高低低的马头墙伏在徽州烟雾迷蒙的山下,屋顶连在一起,黑瓦以浪纹的形式排列,犹如荡漾的水波。
对面的敬德堂和敬贤堂也能看得到,敬贤堂的阁楼作为观音套间给游客住,由于靠的近,在观音里走动的人影都能瞧得清晰,阿湾有些兴奋,像是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点,要喊着他哥上来一起看。
“鱼仔!快来阁楼!”常跑高陡楼梯的他根本不怕摔下来,踏在木梯上的脚步声咚咚响,他下了阁楼却没看见原本在中庭打扫的两人,整个仁礼堂像是只留下他一人了一般,静悄悄的,二楼的没有三楼敞亮,光线昏暗些,挂在木墙上的书画和祖宗像让他觉得阴森森的,找不到汪鸿里和陶徊的阿湾莫名有点怕怕,他快速的在二楼绕了一圈,大声喊着汪鸿里和陶徊,没有人应。
收藏藏品的地方也没有,阿湾急了,却无意间发现偏房的门掩着,里面隐约有灯亮着,他连忙跑过去,匆匆推开门。
“躲到这里,喊你们你们也不应我两声!”生气的阿湾嘟着嘴,委屈地控诉,只在意自己心情的小孩并没有发现在他破门而入的时候屋里黏着的俩人迅速分开了。
汪鸿里装作镇定地抚了抚因为拥抱而皱起来的衣服,和陶徊又拉开了些距离,“整理东西没有听到呢。”
阿湾惊的睁圆了眼睛,“不会吧?鱼仔,我喊那么大声都没听到?是不是要去瞧瞧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