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们都说稻田被淹,今年秋天注定颗粒无收,与其回家挨饿,倒不如在这城里岂食赖活。为了这事,衙门派人该劝的劝了,该逼的逼了,最后还把一部分灾民驱逐到城外,可也没用,人家直接躺平在城门口地上。还有什么办法,难不成杀一儆百?”
沉默些时,沈越才道:“不是有夏稻么,来年开春收成的种苗?”
“夏稻也得在初夏时插秧,而今已是盛夏,时令过了,费再大气力,恐怕明年还是歉收,灾民们也不愿冒险……哎。我这次来,其实应该算是要找丘郎中的。”
“哦?”一听到寻壑名姓,沈越就来了兴趣。
“他那法子挺好,安排灾民学习织艺。一来灾民有了去处,二来他也能完成生产。”
沈越即刻明白楚野恭意思:“他那是权宜之计。云江这么大,总不能叫全省灾民都弃种田改织布吧。”
“这我清楚,所以才来找你商量谋划。”
思索些时,沈越才说:“云江临海,每起洪涝必定首当其冲,而江淮、浙西、山南几个邻省倒是无甚动静,且这几年粮食年年丰产。”
“你是说……云江不适合种稻子?”
沈越未正面回应,倒是另起一话锋:“国内三大织造府,云江就占了江宁苏州两处,实乃织造大省,但年年织造所用生丝都捉襟见肘,甚至要从邻省调度,归根结底,实乃云江所植桑田不足之故。依我看,与其方枘圆凿随大流种水稻,倒不如贴合云江情势,改稻为桑,种植桑苗。”
楚野恭体味些时,突的眼眸一亮:“有点意思。桑苗好歹是林木,不比水稻娇弱,来年再发洪水,起码不至于三两天就把稻田淹城泥地。这样的话,不但灾民终于有了去处,而且相较稻谷,植桑养蚕产生丝的效益要高出好些,一举两得,回去我就写奏疏申报朝廷。”
沈越却摇摇头,叹道:“灾民们世代种稻,而今突然叫他们改种桑苗,想必不情愿者居多,动员之时,还需多加说疏导安抚。”
“也是。”楚野恭随即又连连咂嘴:“你这一套一套安排得比我这肉食者还详尽,子丞相当年的路数,你倒是记得分明。”
沈越冷笑:“子丞相?子翀居丞相之位已成历史,以后还是改口吧。。”
楚野恭惊疑:“你是说子丞相被革职的事!?我今早才得到的消息,你这耳目也是够灵的啊!”
沈越不答,楚野恭倒是叹气:“清侧之前,宣帝骄奢、成帝恭俭之名,就是子翀播撒开来的,因此成帝践祚才能如此顺利,民间一片叫好之声。虽与子丞相仅有几面之缘,但他是我见过的最善机变的人物,可这次子丞相怎就这么不开窍,明知是以卵击石,还是要阻止成帝南迁的决定。”
沈越淡淡应道:“算我以小人心度君子腹吧,功劳太过,难免太拿自己当回事,悬崖勒马,勒住了叫英雄,若勒不住……子翀这次还算好的,成帝只是命他返乡休沐,没有摔下万丈深崖就该庆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