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公主生子文26

那人更不服气了:“国子监又不教我们做机器,我哪里会做?”

于是国子监的学子们,要求易申在男子学堂里,也要教授与女子学堂相同的课业,并强烈要求男子与女子一同考试,他们要以此证明,男子绝不比女子差!

易申看到这封联名信的时候,惊得差点从龙椅上掉下去:

还有这种好事?

她还没来得及改变更多,这些好胜心无比强烈的国子监学生,就自发自觉地把路给她铺好了?

真是朕的好子民啊!

易申非常感动,然后表示,她要顺应学子之意。今年的恩科已过,便从三年之后开始,科举除了原本的文科、武科之外,增加史科、工科、洋学科等数门课程,且女子与男子皆可参与。

国子监的学生心满意足。可以预见到未来的易申笑而不语。

不知等到几十年之后,大批女子在科考之中碾压男子,朝堂之中女官多于男官的时候,这些男学生会不会后悔。

毕竟女子可是在各种不平等的考试规则下,都能全方位碾压男子的存在啊!

——除非录取官偏心,搞出什么“男学员降分录取”的骚操作。

不过这是不可能的,有易申在,谁敢搞这种幺蛾子,她就先把人打个半身不遂,然后去哭太庙。

只是有一点让她不太开心的事情,就是三公九卿的内阁章程,至今也没个准信儿。

易申数次催促,催得傅司徒偷偷到崇安殿跟她说悄悄话。

“陛下,”傅司徒语重心长地说,“这是分权之事,陛下要不要问问太上皇的意思?”

易申摸摸袖子里,安兴帝送回来的信,从头到尾回忆一遍,觉得没什么敏|感话题,就拿出来递给傅司徒:“傅大人看吧,父皇也支持的。”

安兴帝前几个月都在江南,直到江南开始梅雨,而他带的侍卫太少,烘干衣服不及时,让他的衣服发了霉,安兴帝顿时不乐意了,当即带上人,往漠西去了,说是那边气候干燥,能晾的干衣服。

在继位之前,易申便向他试探过关于建立内阁的事情,安兴帝当时就没有意见。易申继位之后,又问过几次,安兴帝被问得不耐烦,直接回信,严厉地斥责她这种意图把脏活累活推给已经退位的老父亲,使得老父亲无法安度晚年的行为。不过他也知道三公九卿们推三阻四的态度,回信之中对易申的构想表示了赞许。

“自太|祖建朝,已有一百九十载,如今西洋之人眈眈于外,附属之国不安于内,而百姓已逾万万之数,国事日渐增多,若只倚仗于皇帝一人,不可为也。汝等臣工切记以陛下|身体为念,当主动分担重任,勿使其少年殚精竭虑,致使子嗣衰败,重蹈朕之覆辙也。”

见了安兴帝的信,傅司徒热泪盈眶:“老臣对不起太上皇啊!”他擦着眼泪对易申说道:“当年太上皇少年登基,朝事甚多,又被朝臣催促子嗣之事,太上皇一个月有三十天要去宫妃处歇息,遇到小月还要欠一天,若非如此,也不会在二公主之后就再无子息。老臣现在还如此不体恤陛下,真是……愧为人臣!”

傅司徒老泪纵横地走出崇安殿,回去就跟其他两公九卿五部尚书说你们不要磨洋工了,陛下也不容易的,咱们早点建起内阁,也好为陛下分忧。

其他人:????

为什么傅司徒去和陛下见了一面,回来就叛变了?这合理吗?

太尉是最先一个接受事实的,毕竟他和易申交往最早,见过易申没理搅三分的样子,这回她有理,还不说出十分?

太尉叹着气说:“对啊,陛下也不容易的——兵部尚书,辛驸马那里怎么还没点进展?我月初去看,他身上一点也不壮实,反而似乎瘦了几分,你到底怎么做的事?”

兵部尚书不服气:“你给陛下挑的千户,一个壮实的都没有,辛家那小子才练武大半年,哪能这么快就长壮?”他说着又有些愁眉不展:“难处确实还是有的,陛下让他麻衣粗食,我只能给他吃点鸡卵。可大约是吃太多了,那小子现在一个也不肯吃,硬塞下去他还要吐出来——太尉,咱们真的不能偷偷给他吃点好的吗?”

太尉也为难。他对傅司徒说:“司徒大人能不能再去问问陛下,辛永文为国祈福也这么久了,麻衣没有问题,能不能让他多吃点肉啊?”

傅司徒咬咬牙:“这点小事也要说出去让陛下忧心——咱们赶紧把内阁建起来,到时候你每天给他吃三只烤鸭都没人管!”

三公之中倒戈了两个,剩下一个司空独木难支,很快也被说服。

三公的意见达成一致,九卿和五部尚书就很好解决了。

半个月后,众人将初步章程交给易申。

一是三公九卿与六部尚书入内阁,凡事需六成以上阁员赞许方可施行;二是六部左右侍郎,以及朝中勋贵入外阁,对内阁的决议有质疑权,若有半数以上质疑,此时便需交由皇帝裁决。

易申看着这薄薄的一本折子,差点把茶水喷出来:“你们就商量出来这个?”她记得前世某个国家的权利法案,足足有十几条章程呢,到了大安这里,为什么这么简明扼要?

易申把人赶走,在内殿冥思苦想了整整三天,才勉强从记忆深处翻出几条内容,删删补补地加上了去。

这次内阁没有再反对,很快采纳易申所述的几条内容,并由大理寺卿与刑部尚书负责,修订《大安律》。

易申对此表示满意——等到内阁外阁彻底接管朝政,她就终于可以稍微歇歇了。她不是土生土长的古人,让她批一天奏折,她觉得很新鲜,批一个礼拜她也能忍。

但是全年无休每天七个时辰批奏折……

她在现代的时候还只是996呢,到了古代为什么工作时间还变长了??

修订律法不是简单的事情,所以直到过年前,皇帝封笔的时候,易申才终于享受到放假的感觉。

她先是去和慈宫见两位太妃,亲切地表示她这一年来忙于朝政,没时间来和她们唠家常,真是太失礼了。

贵太妃比较端庄,笑着没说话,贤太妃就抢在她前面开口了:“陛下莫要说这样的话——只是姝姝过完年也有十三岁了,我对京中的年轻人也不了解,陛下对她的婚事有什么考虑吗?”

易申倒吸一口冷气:易姝才十三岁,贤太妃就开始操心她的婚事了?这也太早了吧?

不过转念一想,现在开始找,如果她和驸马感情好,说不定等到及笄就出降,二十岁之前就生个娃,这样她就可以立易姝做皇太妹——她有孩子嘛,朝臣们想来不会反对……的吧?

易申等到长辈公主们进宫祝贺她新年安好的时候,便提起了易姝的婚事。

谁知大长公主满脸沉重地说:“二公主才十三岁,陛下就知道为她相看人家——那陛下自己的事情呢?陛下的子嗣,关系到大安的国祚,这比二公主的婚事更加重要啊!”

易申没好意思说,她根本不想生孩子,只想抢二公主的孩子。

面对这一群长辈,她只能顾左右而言他。

长辈公主们非常不满,纷纷指责易申说话不算。

“陛下此前还推说年龄小,故而不想生育,但过完年,陛下已年满二十,陛下怎可食言?”

易申涨红了脸:“十九!朕没过生日就是十九!女人的年龄,怎么能算虚岁呢?”

接下来,便是“美少女永远十六岁”这种没人听得懂的言论,公主们听得大皱眉头,又碍于马上过年,不能在这时候过于驳皇帝的面子,只能悻悻作罢。

等长辈公主们离去,易申把易姝叫来,问她对未来夫君有没有什么要求。

易姝不以为意:“我见的男人少,不了解什么样才是好的,阿姐看着好就行,反正我不满意就换一个。”

易申流下了嫉妒的泪水。

——小统子出来挨打!凭什么她就得和一个不喜欢的人一生一世?她只是想要一份属于自己的真挚爱情,她有什么错?

一定都是系统的错!

易申擦干眼泪,安慰易姝几句,然后亲自去找贤太妃,把易姝的意思说了。

贤太妃也流下了嫉妒的泪水:“呜呜,我也想不满意换一个可以吗?”

易申看着同样因嫉妒而面目全非的贤太妃,含泪说道:“那你得问我爹,这事我做不了主。”她倒是想满足贤太妃这个小小的愿望,但是现在还做不到。

贤太妃猛地拍了拍脑袋:“唉,是我的错,我又忘了太上皇还活着了——那陛下,等太上皇归西,我能改嫁吗?”

易申:“……太妃啊,这话你对朕说也就算了,千万别让别人听到,会出事的。”

贤太妃擦着眼泪说:“我知道,我又不傻。”

易申:“……”可我觉得你现在,真的有点傻。

但凡换个人,就算不是皇帝吧,你在她面前咒她爹死,她能乐意吗?

——唉,也只有朕这样善良的人,才可以当没听见吧。

过年的时候,安兴帝终于浪够了,回到京城。

易申带着文武百官,亲自出城迎接。

安兴帝一件这个场面,当时脸色大变,把易申拉到一旁问:“阿申啊,你不是又搞出什么事情,想推到朕头上吧?朕跟你说,门儿都没有!”

易申:“……没有的事,我就是想阿爹了,所以出来迎迎。”

安兴帝表示不信:“你不是每天批六个时辰的折子,批完折子就累得只想睡觉?还有时间想朕?你这么闲?”

易申大惊:“什么?阿爹只需要批六个时辰的折子?那我为什么要七个时辰?”

安兴帝想了想:“谁让你不纳后宫了?但凡你有几个男妃,你就可以少批一个时辰的折子,去后宫玩了。”

易申:???她只是出城迎个爹,怎么都能扭曲到催生的话题上?

不生,再见!

好在过完年之后,大理寺卿和刑部尚书把修订好的《大安律》交上来了。看着大理寺和刑部众官员几乎要凹陷下去的黑眼圈,易申难得地表扬了他们几句。

几天之后,易申审阅完毕,提笔将《大安律》更名为《大安黎庶公法》,交还给内阁,让他们发行下去。

新法的施行需要一段过渡的时间,需要一个让官员们和百姓慢慢接受的时间。

——除了辛向山和辛文氏之外。他们没有过渡的时间。

辛家搬到京城外,守着几亩地和辛永文每个月吟诗作赋得的赏钱过日子,但辛向山和辛文氏还得继续抄《大安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