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所用名词与所引事例比其前人为切实而通达。
-- 428
。
624。形而上学
虽近代各国翻译都用ater这字为之代替,他所谓η并k 不限于可感觉物质;例如“科属”并不是能由官感认取的实物,亚氏却也将“科属”作为“品种之物质”。他的“物质”
,其基本涵义为未定形的材料。 可感觉事物有好些等级;(甲)那些仅有空间运动的如星辰,(乙)那些能改换的(具有质)
,(丙)那些能增减的(具有量)
,(丁)那些能生灭的(本体)。后一等级逐级包涵前各等级。感性事物可以包涵理性材料。 物质与通式常相联结,永不分离,各不作独立存在。物质又有各级差异,每一差异都有相应的通式;差异由原始物质演进至于最后切身物质,相应地也就由原始形式演进至于是后特殊形式;最后的形式(理)与物质(器)之结合就是一个个别本体。例如:土水火气为原始物质,凭某种形式(比例)结合而成肌肉、血液;肌肉、血液等物质,又凭某种形式结合成手足五官等;手足五官等,作最后的切身物质(即躯体)
,与灵魂相结合,就成为一个活人。 这可算在诸先哲纷歧的一元论与各式各样的对成观念上获得了最后的综结。
(23)四因。
亚氏在“物学”中曾标举了四因(iiα)也k g就是四理或四原(αη)
:(1)物因(底因)
,(2)式因(本j因)
,(3)动因(效因)
,(4)极因(善因)
(η,iδs,ψ,k e h k h fψ,)。他把“动变渊源”与“终极目的”两项加之于k h f g e i上述“物质”与“形式”两项,凭这四项,解释一切事物与其演变。
卷a对于诸先哲批评的要点就在说自然哲学家们只见到“物因”
,后起的思想家如柏拉图则又见到了“式因”
,而忽于阐明动变渊源;阿那克萨哥拉的理性类似“动因”
,但他
-- 429
形而上学。
724。
生平未曾把“理性”交代清楚;其他各家也都没有省识到宇宙有止于至善的终极目的。 亚氏在本书各卷中随处列示四因,于a卷中又特举了宇宙的总动因,也论到了“善”这重要题目。
但旧书目中所记亚氏“论善”
的专篇现已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