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与元和无关,但毕竟是本观的符箓……”
悟明子想了想,道:“继续调查吧,那武超也是可怜人,这厌胜之物你拿去彻底销毁,莫要再生事端。”
“是!”
悟真子拜别住持,自行离去,在山道上转了转,来到一处僻静地带。
他取出那块砖头,用拂尘裹住,右手捏决一点,呼!
砖头立时冒出一股蓝色火焰,拂尘却丝毫无损,约莫半刻钟光景,砖头渐渐融化,最后消于无形。
悟真子点点头,抹身离开,却没发现那虚空中,忽涌出一缕黑气,隐隐钻入地下不见。
……
在武超看来是家破人亡的大事,在青城山看来却不过一桩小小风波。
十几日后,各地的斋醮全部结束,大大收割了一波声望。青城山也不例外,凭借各种利民活动,在巴蜀的威望值猛涨。
武超每天都在眼巴巴盼着消息,官方和悟真子也确实查了,只是毫无线索。别提现在,就是以前没有超凡力量的时代,每年的无头案也堆积成山。
这日夜里,静室。
悟真子读了几篇道经,照例坐在榻上,入静修习。说起来,他也是道院的下院弟子,修成先天后就面临两个选择:要么留下,要么外放。
他清楚自己资质平平,留下也无用,于是便来到天师洞,做了一位高功法师。跟道院的枯燥生活相比,这里滋润非常,受人敬仰,没多久便如鱼得水。
夜深人静,山风细细。
六月夏时,蜀地已非常炎热,悟真子运转静心诀,一遍遍循环周天,毫不受影响,自应了那句“心静自然凉”。
“吱吱!”
突然间,一阵细碎的叫声传进耳朵里,他本不想理会,结果那声音越发密集。
悟真子收功睁眼,听了片刻辨认出方向,身形一纵便飞到宫观后院。那里立着一间大屋,是储存灵米、蔬菜、瓜果、肉食(正一不禁肉食)的仓库。
他揣着一股非常不好的预感,猛地推开大门,立时被眼前的情景惊住,只觉脊梁骨发颤,竟是呆立当场。
(晚上还有……)
长辈故去,晚辈都要披麻戴孝,按血缘远近各有不同。
孙子辈的要戴团顶孝帽,女眷则戴孝手巾。侄子辈的要戴两角孝帽,女眷也是戴孝手巾。至于亲儿子,要在头上缠白布条,在左前方打结,俗称“绞号”。
而眼前之物,布是白布,砖是红砖,三尺布条裹住砖头的一部分,且刚好打了个结。
看着这物件,在场众人无不脊背发凉。武超更是砰的一声,将其失手落地,自己也吓得跌倒不起。
“莫非是厌胜之物?”
两个修士对视一眼,初步判断出来,此事已经超过了自身能力范围,连忙联系上级并通知了青城山天师洞。
约莫到下午,双方各来了一批人马,皆是先天修士。
青城山的叫悟真子,四十多岁,为观内高功。他用拂尘托着那块砖头,打量片刻,点头道:“确是厌胜之物!”
厌(读压)胜,源于古巫术,历史久远。
简单说,它是利用一些道具和特定形式,如桃版、草人,玉牌、铜钱等,达到一种诅咒的目的。
诅咒,是厌胜术的核心。《封神演义》里大名鼎鼎的钉头七箭书,就带有明显的厌胜痕迹。
一般提起这东西,印象都是极坏的。其实也分人,好人施术,自是赐福消灾,坏人施术,自是行凶作恶。
“复苏初期,偶闻此种伎俩,后来就没听说了……何时冒出这么一位厌胜高手?”官方修士也很惊奇。
“砖戴孝,专戴孝,哄骗人藏在自家墙壁里,亲人便会接连亡故,丧事不断。这是灭门的手段,极其恶毒,非深仇大恨不可用。”
悟真子转向武超,问道:“你确定与人无冤无仇?”
“……”
武超一言不发,近乎呆傻。堂弟勉强应道:“我们一直都是本分人家,哪有胆子与人结怨啊?再说这砖头是从青城山求来……”
“你是说本观行凶害人么?”悟真子眉头一皱。
“不敢,不敢!”堂弟连忙赔罪。
悟真子又道:“不过既然从本观得来,我回去自当严查,给你们一个交代。眼下么,还是将此物销毁为好!”
“师兄可有把握?”官方修士问。
“还好,此物或许用了一些障眼法,将砖变符,凡人察觉不出也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