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三章 厌胜

顾道长生 睡觉会变白 2604 字 5个月前

他嘴上说着还好,实则信心满满,当即让人找了一口铁锅,倒油起火。不一会,油锅烧沸,滋啦滋啦的冒出声响。

他又取出一道符贴在砖头上,口中念咒,随手一抛。

砰!

砖头掉进油锅里,竟传出阵阵哀嚎,声如厉鬼,同时升起股股黑烟,带有恶臭。煎炸了好久,悟真子方面色一喜,道:“好了,此物法力已除。”

说着,他手指一点,油锅熄火,只剩一块焦黑焦黑的砖头躺在里面。

官方立刻收拾残局,两具尸体也施法安抚,面不带青紫,显得安详平和。

“还是先把二老安葬吧,我们会全力查找凶手,有消息马上通知你。”修士劝道。

“……”

武超呆呆怔怔,恍惚未闻,眼见众人要走,才突然涌出一股对青城山的恨意。若非你们放符,怎会遭遇惨事?还有那飞云观,还有那个道人,都是你们青城山的!

他生性内向怯懦,满怀恨意也不敢表露,又垂着头一言不发。

官方人员不好再劝,默默离去。悟真子更无所谓,只把那块黑砖头收好,带回去做个证物。

…………

青城山,天师洞。

此观建于隋朝大业年间,三面环山,一面临涧,古树参天,十分幽静。清末时又修复扩建了一次,规模更加宏伟。

相传张道陵曾在此讲经传道,故洞中供着张道陵及其三十代孙虚靖天师像。洞门前还有一株古银杏树,高约70米,树龄已达1800余年,据说乃张天师手植。

此刻,住持悟明子正在树下,与悟真子谈论厌胜一事。

“我刚刚问过元和师弟,他确是在几日前,施了一张祛病符给武超,我还讨了一张来。”

悟真子取出黄符放在石桌上,悟明子神念一扫,点头道:“元和资质愚钝,只能打理山脚小观,但其勤勉刻苦,众人皆知。这符虽不完美,也有七八成效用,应该无事。”

“既然不是元和,那可能就是武超回家途中,不知不觉被人掉了包。他一介凡俗,并非难事。”

“有理,就不知武超惹上了什么人,竟下此毒手。”

俩人一致认定是回家途中发生了变故,根本没考虑是外人侵入做的手脚。因为像茅山、武当、青城这些圣地,道院都会给布置大阵,气息不正者不可入,更别提在内部作祟了。

“师兄,那我们还继续追查么?”悟真子问。

“虽与元和无关,但毕竟是本观的符箓……”

悟明子想了想,道:“继续调查吧,那武超也是可怜人,这厌胜之物你拿去彻底销毁,莫要再生事端。”

“是!”

悟真子拜别住持,自行离去,在山道上转了转,来到一处僻静地带。

他取出那块砖头,用拂尘裹住,右手捏决一点,呼!

砖头立时冒出一股蓝色火焰,拂尘却丝毫无损,约莫半刻钟光景,砖头渐渐融化,最后消于无形。

悟真子点点头,抹身离开,却没发现那虚空中,忽涌出一缕黑气,隐隐钻入地下不见。

……

在武超看来是家破人亡的大事,在青城山看来却不过一桩小小风波。

十几日后,各地的斋醮全部结束,大大收割了一波声望。青城山也不例外,凭借各种利民活动,在巴蜀的威望值猛涨。

武超每天都在眼巴巴盼着消息,官方和悟真子也确实查了,只是毫无线索。别提现在,就是以前没有超凡力量的时代,每年的无头案也堆积成山。

这日夜里,静室。

悟真子读了几篇道经,照例坐在榻上,入静修习。说起来,他也是道院的下院弟子,修成先天后就面临两个选择:要么留下,要么外放。

他清楚自己资质平平,留下也无用,于是便来到天师洞,做了一位高功法师。跟道院的枯燥生活相比,这里滋润非常,受人敬仰,没多久便如鱼得水。

夜深人静,山风细细。

六月夏时,蜀地已非常炎热,悟真子运转静心诀,一遍遍循环周天,毫不受影响,自应了那句“心静自然凉”。

“吱吱!”

突然间,一阵细碎的叫声传进耳朵里,他本不想理会,结果那声音越发密集。

悟真子收功睁眼,听了片刻辨认出方向,身形一纵便飞到宫观后院。那里立着一间大屋,是储存灵米、蔬菜、瓜果、肉食(正一不禁肉食)的仓库。

他揣着一股非常不好的预感,猛地推开大门,立时被眼前的情景惊住,只觉脊梁骨发颤,竟是呆立当场。

(晚上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