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宣武军的军乱特点和原因分析

唐代宣武军的军乱特点和原因分析(转)

作者:朱磊张现国

摘要:唐代中原地区最重要的藩镇之一宣武军建立后,成为军乱多发的藩镇。由于地处中原,宣武军的军乱特点突出,明显不同于河朔地区,有军乱次数多、军乱持续时间短、军乱成功较少、军乱发生时间相对集中等特点。宣武军地区之所以军乱频发,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与宣武军的军队来源和组成有很大的关系,宣武军军队的主力和骨干来源于平卢南下军人集团和安史旧部,河朔化严重。此外宣武军军乱多发也与宣武军所处的重要战略地位、节帅的处置是否得当等有关。

关键词:唐代;宣武军;军乱;特点;原因

中图分类号:e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08)12-0051-04

唐代安史之乱后,中原地区成为叛镇、跋扈藩镇和唐中央政府反复争夺的重要地区。为了防范河朔地区及缁青、淮西等叛镇对唐政府的威胁和保护运河的安全,唐政府根据形势的变化先后在此地设立了一些藩镇,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设立的宣武军就是适应这一形势而建立的。

宣武军设立后,长期辖有汴(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宋(治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亳(治所在今安徽省亳州市)、颍(治所在安徽省阜阳市)四州之地。多种原因造成宣武军地区成为唐朝中后期军乱多发的藩镇之一,并且军乱特点突出。

目前史学界对宣武军的军乱特点还没有相关的成果问世,对宣武军的军乱原因也只有王力平先生作了一些研究,[1]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此问题做了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一、宣武军的军乱及特点

唐代中后期藩镇的军乱不断,但在人们的印象中发生军乱的藩镇主要是河朔地区的藩镇,而实际上地处中原的宣武军在建立前后军乱次数也比较多,如表所示:

根据王寿南和张国刚先生统计,[2]唐代后期重要藩镇军乱情况如下:成德:2;宣武:8;魏博:10;幽州:18;缁青:1;淮西:2;泽潞:7;山南东道:4;易定:6;沧景:2;武宁:6;横海:3。把这个统计和此表结合起来进行比较,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宣武军地区军乱的特点:

军乱次数较多。宣武军虽然地处中原,但变乱次数超过了河朔地区的承德、易定、沧景、横海,接近河朔地区的幽州和魏博,比地处中原地区的淄青、泽潞、山南东道、武宁都要多。

军乱持续时间很短。结合此表,宣武军地区总共8次军乱,其中最长的一次军乱也只有半年时间,其他的时间都不到一个月时间,甚至有的只有短短几天。而与此相比较,发生在其他地区的军乱和反叛中央的叛乱持续时间就较长,例如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和吴元济的叛乱,先后都持续了四年多时间,朝廷花费了很大人力、物力,才平定了叛乱。如果再加上那些发生在宣武军地区的但不是宣武军内部的军乱,例如李希烈攻占汴州,庞勋起义扰乱宋州地区等,发生在整个宣武军地区的军乱时间也是很短的,整个宣武军地区是以和平和安定为主的,是一个和平的绿洲。

军乱很少成功。根据上表,宣武军的8次军乱,除了792年刘玄佐薨后,汴卒拒吴凑而立其子士宁,刘士宁强迫唐中央政府任命其为节度留后获得成功外,其他的变乱都是以失败而告终。显然这是由于宣武军地区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唐中央政府不会容许叛乱分子为所欲为。与之相反,发生在河朔地区的军乱,唐中央政府大多是持观望态度,派人看军中态度,很少进行干涉,因此这些地区的军乱大多都能成功。

军乱的发生时间相对集中。宣武军发生的8次军乱,相对集中在德宗贞元年间,总共5次,前两次发生在宣武军建立前的代宗大历年间,最后一次发生在穆宗长庆年间,此后长期没有军乱发生。

参加军乱的人员以宣武牙兵为主,但参加的人数较少,力量有限,因此的破坏性不是很大。宣武军发生的8次军乱,范围都在汴州城内,参加人员也并不是所有的宣武牙兵,其他支州基本上没有参加,相反还成为平定的不可缺少的力量。例如766年汴州都虞候李灵曜叛乱的事件,汴宋兵马使、摄节度副使李僧惠和宋州牙门将刘昌联合讨灵曜,很快李僧惠败灵曜兵于雍丘,为唐中央消灭李灵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