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努尔哈赤时期就不同了,数代经营耕作,建州部的人丁数量和凝聚力都大为增加,兼并诸部之后,更是势大难制,李成梁就是看出这一点,主动撤出宽甸希望与女真和解关系,减少矛盾冲突……
但大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要冰期存在,女真人百年经营的耕作撑不下去部族,起兵伐明也是必然之事,这就是大势,非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到了崇祯年间,北方各地多次受灾,冬天酷寒,春夏无雨,这样的气候条件就算最顶尖的农学专家也没办法叫北方的百姓继续靠天吃饭。
只能是动员人力,大规模的兴修水利,这样才能保产甚至增收。
卢象升为宣大总督时,对地方农业就相当重视,促产增收,梳理隐田,他在宣大不仅没有象朝廷要粮,反而增收了几十万石,这便是能吏之能。
但大明太大,卢象升也太少,北方的灾害和战乱到了崇祯十七年时已经积重难返,若不是有完整的南方支撑着,大明早就不灭自亡了……
大河卫这里,也是如李国鼎所说的这样,水利充足,有轻微的水灾之类,但还算好。
肥料也足,这里不象北方,驴粪蛋、子都得抢着捡,肥料太缺乏了。
大河卫淮安卫到扬州泰州,这些江北诸卫都是分布在水网密集之所,淮河黄河沂河沭河灌河里下河中运河……这还都是有名有姓的大河,那些几十里长百来里长的小河更是不知凡已数不胜数……以水利资源来说,江北地方和江南相差不远,虽是做不到村镇都以舟船通行那般的便给,但灌溉田亩和提供肥料还是相当轻省的。
江北从明至清逐渐从鱼米之乡变成穷地方,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黄河夺淮入海造成的危害。
除了云梯关这些少数地方,诸如宿迁沭阳安东淮安等诸多州府县治,几乎隔几年就会发一次大水,原本的鱼米之乡顿成泽国,百姓辛苦种地一朝被毁,就养成了懒惰刁滑的地方习气,黄泛区受灾越重,地方民气就越不好……换了富裕地方的人,隔几年家产全毁一次,怕是禀性脾气也好不到哪去。
云梯关这里的麻烦,就是因为水灾之后的排水不畅,天气干旱,天长日久之后盐份在田亩里堆积凝聚,从这里到泛黄区域,大量的盐碱地都大体处在这些地方之内。
到了晚间,大片的盐檩犹如冬天下过雪的雪地一般,白花花一片……
在这样土质的地里想高产,那也真是想瞎了心了。
李国鼎便是在此时苦笑着道:“就算我竭尽全力,想要在咱们这样的地里种出江南那样高产的收成,也是绝不可能的事情……祖坟里就没有那颗蒿子,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我在田亩的事上那么用心,也就是想多收点儿是点儿,闲着也是闲着,力气这东西是用不尽,使不光的。”
李国鼎诉苦之后,闵元启也是动容道:“果真是千难万险,着实不易,越是如此,李百户就越是令人敬佩。”
闵元启知道李国鼎和父亲当年交情不坏,当初父亲就赞叹李国鼎的心思和人品,若天下当官为吏的{ o 首发}都如此人这般,大明怕就不会到眼下这般田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