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之前的文章不会被保存的特别好,倘若让后世之人看见,也还是有点丢脸的。
魏时去官衙的头一件事情就是翻阅资料,有很大一部分资料在京城是看不到,而千头万绪这么多的事情,不足够了解,魏时实在不怎么敢下手。
毕竟这可关乎三百万人的生计。
府城里边,文官除了他之外,阶品最高的便是正物品的同知了,算是他的副手。
不过他这位副手,年纪实在是有些大了,头发和胡子都已经变得有些花白了,脸上带着深深的皱纹。
五十二的老人家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有可能会向朝廷提出致仕。
这对他来说并不算什么好事儿,毕竟到了正五品的位置上,他是插不了手的,顶多也就是向朝廷举荐,具体让谁来接替位置,还得是由吏部的人来决定。
他这边刚跟老人家磨合好,转头要是致仕了,还得要跟新人磨合。
既麻烦又浪费时间。
“大人要的资料都在这儿了,您先慢慢看着,下官先去做别的了。”关同知很是恭敬的道。
关家在平江府可是仅次于赵家的世家豪族,不过也就是在这平江府的地界上厉害一些罢了,出了平江府,可能旁人都不知道有他们这么一家。
至于这位新来的知府大人,不用他派人到京城去打听,也知道这位的来历有多大。
两年前,这位被封为航海伯的时候,朝廷的邸报上就已经详细介绍过了这位一等伯,哪一年的解元、哪一年的会元和状元,哪一年在户部办差,哪一年调任,那一年跟着太子参与移民救灾,哪一年主持造船,哪一年出海,又是因为什么原因被封为一等伯的。
邸报上都写的清清楚楚,而且占了当时很大的篇幅。
这么多年了,朝廷第一次对有功之臣进行封爵,不管是在哪边的官场上,这都是件大事,哪怕平江府如此之偏远,已经属于大靖朝的边疆了,也照样有兴趣关注这位一等伯。
没成想,这位居然调来了平江府,还是以正四品知府的身份。
他年纪大了,手里的权力或早或晚都是要放开的,所以也不想着得罪这位来自京城的权贵,相反这对于他,对于整个关家来说,都是一个机会。
如此一个能靠自己封爵的年轻人,就算在平江府做不出什么政绩来,也照样会被调回京城。
他倒没幻想着让人家把关家也扒拉到京城去,只是这位三元及第的状元郎,如果能在平江府收几个徒弟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