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若筠未经汴京之难前也是这般想。
汴京之难后,除了亲审王寿的见闻。杭州的沈记钱庄,曾有人拉了一牛车的子母扣来换银子,均是女子主腰上的物件。贴身小物能堆叠如山,可见汴京之难,枉死女子何其多……读史书看战乱,总觉得这些都是男子事,根本想不到此。2017 年 4 月 13 日,江口沉银遗址出土银器数以万计。有堆成小山的丁香耳饰,子母扣与小儿锁片。一两银,一条命。
先至真定府,沈若筠谢绝了王世勋陪同之意,叫他去忙军中事。
她与不秋换了圆领袍子,裹了厚斗篷,由许织领着,四下物色合适的地方。
之前她曾问狄枫,为何要学医?
狄枫道,获罪之身,无法科考,能为医者也是好的。
沈若筠想到南边那群文臣,觉得若是读书便是同他们一般弄权夺势,那还不如狄枫这样的学些经济学问,治病救人来的好。读书明理,也可格物致知;但是若是为了科举而读,为了做官而学,那便与她想要开学堂的想法背道而驰。
沈若筠想了想,后面还要北伐,当下也没有太多精力投入此事,不如就不涉经史,只授医术,叫长庚医塾。医塾先只收女子,通过考核的,以后可到长庚医馆工作。
她定了主意,选址上便没选太偏远的地方。此处与山庄不同,若是太偏了,真定府府兵照看不到,反是麻烦。
沈若筠逛完真定府,看上了一处宅子,原是真定府宪司刘德章的外宅。此人多少有些当土皇帝的癖好,将这宅子修得板板正正,左右院落都是对齐的,房屋众多,却无花园等景致。
沈若筠看中此处,可对于办医塾来说,最简单的事就是选址了。她嘱咐添置物品整修等事宜,又将能想到的事逐一记下,理成大纲,细细斟酌补充。
关于医塾教材,陆蕴之前给过她完整体系的脉案手札。她打算不按此体系,先按病理分了大类,每类再分轻重疑难来教。
教材有了,可医塾的老师更难找。
王世勋与她聊医塾事,与她说,他想从军中抽调一批军士,也来学习些医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