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头到底是活得长、见得多,一语成谶。
断断续续下了半个月的大雪,积雪压塌了不少房子。拜这场大雪所赐,这一年的冬天冷得出奇,城里都冻死了不少人,就更不要说城外了。
大雪导致道路难通,影响了商队运输,郢州慢慢便开始缺粮食了。城里不算明显,住在这里头的大多有些钱,粮价上涨也负担得起,城外就不一样了,城门口汇集了不少逃荒的难民,有的已经扒树皮吃了小半个月了。
一开始,难民是被接纳进城的,官府还盖了棚户给难民避风,每天早上施一顿粥。只是日子长了,难民越来越多,随着粮价上涨,地方官府也负担不起这大宗开销。
郢州刺史是个心里有百姓的,郢州灾情已经上了折子,只是朝廷派人来赈灾估计还得再等些日子,他正为如何安置难民的事焦头烂额,下面便又报上来个噩耗——闹瘟疫了。
先是从聚集在棚户的难民里头闹起来的,他们住的地方环境差,闹雪灾以来又不知道都吃了些什么东西,难免带了不干净的。这连日饥寒,难民的身体又不好,不知道哪个先病了,很快就带成了片。
这瘟疫从难民又传染给了施粥的衙役和城里百姓,病倒了一片人。
阮清郁很少出门,成天呆在客栈里,到饭点了点了菜叫小二送上楼来,因此一开始他都没有察觉到这场瘟疫,直到客栈帮厨那老头病倒了,老头那做采买的儿子求上门来,阮清郁才知道了这来势汹汹的瘟疫。
阮清郁再贪图享受,也不能见死不救,看着跪在他面前直磕头的中年人,他叹了口气,裹上最厚实的披风:“我随你去看看。”
中年人感激涕零,连忙带着阮清郁去了老头住的后院小破屋。
一打开门,便是一股子霉味与臭味,中年人见阮清郁皱着眉扇了扇鼻子,忙解释道:“一开始我们爷俩只觉得是伤风,养两天就好了,后来才觉得不对,我爹是染上瘟疫了。我爹说这病传得快,不让我开门开窗,怕传给客栈里头其他人。我们也没敢告诉掌柜的,我爹就关小屋里藏着,怕掌柜的看是瘟疫,把我们爷俩赶出去,这大雪天,就真没活路了。”
阮清郁点点头,把了老头的脉,又看看他眼睛,心里便有了法子。
“你随我上去,我写个方子给你。”
阮清郁写好了药方,交给中年人,叮嘱道:“按着方子,先抓三天的药,三天之后我再去看你爹。这时候去抓药的,八成不少跟瘟疫有关,你小心点,别回头你爹好了,你又染上病。”
中年人接了房子,小心翼翼地揣在衣服里,连声道谢。
傍晚的时候,阮清郁正准备叫小二送饭上来,便听两声敲门,他还以为是小二,嘀咕着:“这小厮这么自觉了?”
开了门才看到,是老头那儿子与个打扮体面的男人,看样子像个官。阮清郁便将人请了进来。
中年人大约有些不好意思,点头哈腰地与阮清郁解释。
下午他去给老爹抓药,正遇上个在医馆里坐诊看病的老大夫,那大夫一听药名便觉得是治瘟疫的。老大夫自从瘟疫爆发以来就日日坐诊,心力交瘁,遇上个不知从哪儿弄了方子来抓药的人,便试探性聊了几句。
中年人着急给老爹治病,又没什么心眼,老大夫没几句话就问出来了,看了方子,了解了老头的病情,老大夫当即判断中年人口中的“阮先生”医术极是高超,在他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