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京之后,萧景桓仍时不时邀请阮清郁,只是地点不在誉王府,而是金陵城里顶有名的德顺酒楼。

一次两次,阮清郁还以为萧景桓是投其所好,这酒楼重金聘的厨子,手艺极好,且这里的青梅酿也是金陵一绝。但次数多了,阮清郁便品出些别的意味,他说话向来直接,想到便问:“你为什么每次约我都在这里,不在你的誉王府?”

萧景桓浅笑着:“名义上,你是祁王府的大夫,实际上,你又是祁王兄的军师,我如果总邀你到府,传出去对你名声不好。再者,我邀你又不为政事,朋友闲叙,酒楼最合适。”

如此一说,阮清郁边明白,萧景桓邀他来酒楼,必然是掩了他誉王的身份来的,就为了不让人觉得他与誉王府挂钩。虽然现在祁王大势,但毕竟誉王也是皇子。

阮清郁支着下巴看他,调侃道:“这倒不像是人们口中利欲熏心的伪君子萧景桓了。”

萧景桓一哂,他十分清楚自己在外的名声,却不以为意,世人风评没什么错,他本就是这样的人,想要什么便去争夺。只是站在他这个不尴不尬的位置,实在难有人交心。清流一派皆奉行仁义礼智那一套,与他绝无交情;站在他这边的又都以他为主,难免隔了一层。

悉数身边诸人,唯有阮清郁与他既无尊卑,又不清高,最是对脾气。刨根究底,他们俩都是最重自己,言行举止都能被朝内大儒指着鼻子唾骂的人。

因此,萧景桓相当重视阮清郁这位朋友,无关身份与立场,只为有个知音。

二人相交,并不避讳谈及朝政,只是他们只谈治国理政,从不提及皇子朝臣私下里的勾心斗角,更多时候,阮清郁会给这位长在金陵的皇子讲一些江湖琐事。

贞平二十一年是风平浪静的一年,一切按部就班,国内也没什么大的灾情。只是好景不长,到了贞平二十二年,阮清郁便察觉到了些许暗波。

如今的梁帝算不上年迈,正是坐稳了皇位,四海太平,开始享受至高权力的时候,而年轻的萧景禹崛起太快了,祁王的名声传遍了天下,世人皆称他为“贤王”,可对于皇帝而言,他真算得上“贤”吗?至少从权力的角度,必然不是。

这一年,萧景禹明面上处理的朝政少了许多,而他的两位弟弟,萧景宣与萧景桓却分到了不少差事。

阮清郁看来,这未见的不是一件好事,梁帝只需要扶植起来个能与祁王有较量之力的皇子来分权,但根本上并不会动摇祁王是最佳储君人选的这一事实,毕竟朝臣乃至天下人的态度摆在这里。

只是到底是祁王做事太漂亮,而萧景宣没多大本事,萧景桓又多不干不净的手段,朝臣自然对此颇有微词,只是这一态度在梁帝看来,便又加深了对祁王的忌惮。

萧景禹心思浅,对他这位父皇又满是敬重,便一时间没察觉梁帝对他日渐加深的恶意,还以为父慈子孝。

说到底,萧景禹的成长太顺利了。他是皇长子,母亲又是唯一一个生出皇子便被封妃的宸妃,在他的成长中,慈父的概念远高于严君,因此他便不像其他皇子一般,从小便对梁帝是大权独揽的君主有深刻的认识。

阮清郁旁观者清,看得分明,光是这一年便提醒了萧景禹好几次,只是父子亲情摆在眼前,萧景禹便没太当回事。阮清郁也没办法,他与这位好友最大的分歧便在于此,萧景禹从来都是以善意揣度他人的,而阮清郁却从不吝于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