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表情漫不经心,言语间轻描淡写,把那点落寞藏得谨慎。
做新闻的人都知道,一期选题从初选到播出并不容易,有的班底和团队忙活十多天,可能就为了能在全国观众面前呈现出那么几分钟的画面,更有甚者,为了一个写实镜头,可以走过千里迢迢,穿越枪林弹雨。
还原事物的本质和真相本来就没那么简单。
打开了话题,宋玉风顺嘴问:“你什么时候开始做这行的。”
任南野没回答,他拧开两瓶矿泉水,把其中一瓶递过去,反问:“你呢?”
“太久了,”宋玉风接过来喝了口水,眸光下垂,像在回忆:“可能十多年了吧。”
“那么早,”任南野想起昨晚的十八线小论坛,说:“汶川大地震那会,你去过前线?”
这不是疑问的语气,宋玉风点头。
任南野说:“我看到网上的小道消息,韶坊台做过汶川地震的十年回访,但是那期节目怎么搜不到呢?”
“那期啊,”宋玉风扯了扯嘴角,略微自嘲的说:“404了。”
“没播?”
宋玉风淡声说:“嗯。”
任南野忽地想起论坛里提到汶川地震时死亡的记者。
宋玉风说:“其实这种题不好做,又麻烦又没什么收视率,领导不签字很正常。”
任南野抛起矿泉水瓶,又接住,他问:“那为什么还要往上报选题?”
“我刚入行那会,遇到了一个师傅,08年汶川地震就是他带我去的,”宋玉风的声线不自觉放低,像蒙上了一层泛黄的胶片质感。他没有提工业城市瞬间被摧毁,没有提上万的遇难人口,也没有提灾难的惨状,而是说:“十年过去,我们只是想回过头去看看,汶川变成了什么样,那些在地震中幸存的人又成了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