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又有几位作家感兴趣地问她,苏葵也一一对答,仿佛对他们所有人的作品都了然于胸。
徐奚年越听眼睛越亮,他也是第一次感受到苏葵在文学评论上的功底,或许这才是她真正的天赋!他也忍不住问起苏葵他的作品。
苏葵就笑,说起他的作品那是又红又专,正得不能再正。
这是时代特有的折射,也是他特有的情感融入,就算叫她来写,她也不可能写出这种深刻的情怀,这也是他让人敬佩的地方。
徐奚年听得又是感叹又有些羞愧,没想到苏葵对他的作品评价竟然这样高。
而且不管大家是夸她还是批评她,她都能这样理性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作品,整个人的心态都十分稳。
他以前,真是误会这个孩子了!
座谈会整整进行了一天,等结束后,大家还有些意犹未尽,看向苏葵的目光格外和蔼。这会儿他们已经不再把苏葵看做是后辈,而是真正把她当成同辈的小友了,纷纷和她约定,有机会一定要常常通信往来。
王国梁匆匆走了,告诉苏葵他有灵感,马上要回去创作,写好了就寄给她这个大功臣!
众人纷纷失笑。
徐奚年拉着苏葵,极力劝说她将来到他们《文评报》工作,能写作能评论,这样有天赋的人才他们特别需要!
陆子光赶紧把苏葵拉走,不让她被这人带偏,徐奚年就说要送她一套自己创作的短篇小说集,让她继续创作。虽然是不批评她了,但还是惦记着让苏葵从注重娱乐性的小说以后往“经典”的方向靠拢。
陆子光听得直摇头,苏葵含笑应下了,观念是难以改变的。
宋万章笑着看着这一幕,看到这样的年轻人,他就觉得文学界未来可期啊。
临走前,他也鼓励苏葵继续创作:“苏葵小同志,我盼着你加入咱们作协的那一天。”
苏葵心中微动。
结束后,苏葵婉拒了陆子光送她回招待所的提议,仍旧是搭乘公交车回到招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