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不知道登报代表什么,只知道它肯定非常好看,这么大的报纸全都在夸,那不得买来看看?
不到一天时间,出版的十万册图书全部售罄。
这部小说之前还在报纸上连载,大家都不知道结局,现在书出来了,又闹出这么大动静,谁不好奇啊?
《清河乡之变》前半部分讲述了苏英等人向上级领导提出建议解散公共食堂的事,期间穿插着各种人物的思想碰撞和斗争,而后半部分,就着重刻画了食堂解散以后大家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或许是因为苏葵是当事人,所以有很深的感触,或许是因为像徐奚年说的那样,她刻画人物有进步,更或许是她利用了来自后世的一些写作技巧,使得前后发生了强烈的对比——
在她笔下的清河乡,同以前对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种菜种地,养鸡养鸭,照顾着自家的小猪崽,生活有了奔头,哪怕生活没有变得多么富裕,各家各户却充满了欢欣的气氛。
虽然人吃饭是分开了,但大家的情分却是更紧密了。不仅没有争吵,甚至以前在食堂里经常掐尖吵架的几个竟然都主动将自家东西拿出来互帮互助。
看的人都在点头,是啊,他们要是和那个清河乡一样,也是分到各家各户做饭,他们也可以自己种菜养猪,那日子也能变得像他们一样好,他们也不吵架,互帮互助!
跟随作者的笔触,他们仿佛看到了这个叫“清河乡”正在一步步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看书的人多了,看完了大家有事没事还会聚在一起谈论,没看过的就坐在那儿听人说,听又没有门槛。
一时间,大街小巷,很快就流传起了苏英带领大队人提出解散公共食堂的故事,流传起了清河乡这个名字,流传起他们那里现在过的好生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