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心中都生出了向往,就是不知道到底解散了有啥用处的,旁边人就直接告诉他,解散了他们就能过上跟清河乡一样的好日子!
这下大家懂了,纷纷表示他们也想过好日子!那就散!赶紧散!
连宣传部下乡调研的同志们都感叹,他们是太低估人民群众的影响力了。
苏葵的小说《清河乡之变》就这样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向每个地方蔓延,慢慢在人们心中引起了对这种好政策的向往。
然而事情的发展总是曲折的,不可能所有人都支持,否则当初他们也不必做什么宣传工作了。
而且反对的人声音还不小,因为他们直接在报纸上发了文章,把焦点放在了《清河乡之变》上。
让发文的是下面的一些领导,他们受以前思想的影响,并不想觉得现在的模式哪里不好,虽然他们领会了上面的意思,但因为是试点阶段,正是收集意见反馈的时候,他们就提出了意见。
看得出,《清河乡之变》正是这次试点的宣传口,于是重点就放在了这部作品上。
文章被发在《文学作品报》上,《清河乡之变》是文学作品,那就从文学作品的角度来分析。
发文指出,这部小说立足于“解散公共食堂”这个政策来创作,但本身里面的故事并不存在。作者更是以夸张的写作方式,刻意描绘出了一个未来的生活盛景,这样的盛景是虚构的,不切实际的,并不具有任何参考意义。